投稿

静宁:“小微工厂”点亮乡村振兴路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3 20:51:12

静宁:“小微工厂”点亮乡村振兴路

□记者 李标

机器的轻鸣,奏响了乡村清晨的奋斗序曲。在静宁,一座座村头的“小微工厂”,正用繁忙的生产线,讲述着乡亲们“家门口”的就业故事,为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清晨七点,陪读家长李晓爱送完孩子上学后,便来到城关镇附近的一家服装制衣乡村就业工厂上班,开启了一天“家门口”的工作。她凭借一手熟练的缝纫技术,已成为车间技术骨干,月均工资可达4500元。

更多和李晓爱一样的陪读家长来到住家附近的工厂,既兼顾到了家庭,又能打工创收。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乡村就业工厂作为加快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加大乡村就业工厂的管理和扶持力度,聚焦果产业区位优势,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已建成乡村就业工厂近80家,就近稳定吸纳就业人员2500人以上,人均月工资2300元左右。

在治平镇乡村就业工厂的苹果种植园里,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也正在逐渐成长。刘河村的果农陈彦军,闲暇之余还主动走出去与县内外果园大户合作,讲述自己的务果经。在获得技术服务费的同时,他实现了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增长。“评上了农民技术职称,通过县里组织的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专项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家果园的产量,在果农技能大赛中被评为了‘金牌果农’,闲暇之余还能出去讲讲课。”他笑着说道。

近年来,静宁县通过全力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苹果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技术输出的转型升级。目前,静宁果农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辐射带动全县苹果产业就业达8.9万人。广大果农凭借一技之长,活跃在基地、工厂、课堂,实现了多渠道创收。同时,静宁县创新性地将果农技能评级与信用评价绑定,构建起“技能+信用”双重认证体系。通过静宁苹果专家工作站培训、技能大赛选拔,累计培育金银铜牌“静宁果农”300余人,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146人,这些资质全部纳入县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成为果农的“信用名片”。

暮色四合,村头工厂的灯火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显得尤为明亮。在静宁县的广袤农村,正探索着一条以“产业下沉”为核心的独特路径,将工厂建到村头,将岗位送到门口。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胞工程”,不仅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和资源,更照亮了无数家庭的新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