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乡村·新聚焦】指尖流淌的陇原匠心——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会甘肃展区见闻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7 08:38:35

【乡村·新聚焦】

指尖流淌的陇原匠心

——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会甘肃展区见闻

洮砚雕刻大师李江平在现场雕刻。

刘兰芳(右一)向国际友人介绍庆阳香包。本文配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现场体验麻鞋印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金秋时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会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百余位乡村工匠,交流学习,探讨技艺。来自我省的三位乡村工匠——刘兰芳、郭娟、李江平携庆阳香包、雅路人麻鞋、洮砚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精彩亮相,让陇原大地的文化韵味在京城绽放,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农展馆里展现陇原风情

步入人头攒动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各省展区争奇斗艳,竞相展示着最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明和手工艺精华。甘肃省展区以其浓郁厚重的西北风情和指尖流淌的匠心独运,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还未走近,一股清雅的草药香气便飘来,这是来自庆阳香包的特殊芬芳,如同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参观者不由自主地走向这个充满魅力的展区。

甘肃展区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陇原儿女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红火日子的美好愿景。“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的醒目标语在灯光映照下格外显眼,道出了甘肃工匠始终如一的坚守与追求。暖黄色的射灯精准地打在每一件展品上,庆阳香包的艳丽刺绣在光线下泛着丝质的光泽,雅路人麻鞋的天然纹理呈现出质朴的美感,洮砚的石材则透出温润如玉的质感,系统展示了我省乡村工匠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发展创新,让观众全方位感受陇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真是太精彩了!”一位来自北京的退休教师激动地说,“我给小孙女买了一个庆阳香包,还预订了一双麻鞋。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手艺离生活很远,今天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感受到它们的温度。看到这些工匠们眼神里的光,那是对自己手艺的热爱和自信,特别打动我。”

甘肃展区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一针一线绣出吉祥安康

甘肃工匠的现场演示,成为甘肃展区的最大亮点。

来自革命老区庆阳市的六旬老人刘兰芳,展示了庆阳香包的精湛刺绣工艺。“庆阳香包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刺绣过程讲究‘心手合一’,每一针都要顺着布料的纹理,这样才能绣出灵气。”刘兰芳说。

刘兰芳从小就跟着村里老艺人学做香包,从最基础的认线、配色学起,日复一日练习刺绣技艺,这一练就是几十年。如今,她不仅完整掌握“十二生肖”“五谷丰登”“虎头”等传统香包样式,而且还创新设计了系列融合现代美学的卡通文创挂件,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时代光彩。

“从前做香包是为了贴补家用,现在通过这小香包让更多人了解庆阳、认识甘肃,帮助农村妇女就业,助力乡亲们增收。”刘兰芳笑着说,这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成了当地增收致富的“金包包”。目前,她的公司有28名固定员工,带动就业4000人左右,通过农民合作社和电商,庆阳香包卖到了国外。

在现场,刘兰芳介绍庆阳香包的独特之处:内填香草等中草药,既保留了驱蚊防疫的实用功能,又散发着清新自然的香气。几位观众迫不及待地买下展品,并且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长期合作。

  一双麻鞋走出致富路

甘肃展区,陈列着各式绣着精美图案的麻鞋。来自天水市甘谷县的郭娟热情地邀请嘉宾体验麻鞋图案的印染。

“这麻线是纯天然的,透气吸汗,夏天穿特别舒服。”郭娟拿起一只成品麻鞋介绍制作工艺,“从搓麻绳、纳鞋底到编织鞋面,一双麻鞋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你看这鞋底,一层布一层糨糊,要糊十几层,再用麻绳一针一针地纳结实,穿几年都不会变形。”

郭娟是天水市甘谷雅路人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她现场演示编鞋面的技巧,纤细的麻绳在她指间灵活穿梭,让围观者啧啧称奇。“这麻鞋鞋底要耐磨,鞋帮要跟脚,针脚还要匀称好看。”郭娟介绍,“研发中心已带动当地2300多名妇女做钩织、编织、纳鞋底,她们坐在炕头就能挣钱,手快的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还不耽误照顾家带孩子。”

体验区里,几位外国友人在郭娟指导下,尝试着将麻线穿过针孔,亲手在鞋底上绣上一两针,虽然动作不灵活,但兴致勃勃。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周星妍观看了一双绣着金鱼图案的麻鞋后说:“没想到麻鞋的脚感这么舒适,设计还很时尚,很有特色!”

“竹编和麻鞋有相通之处,香包更离不开刺绣,这种跨地域的交流打开了我的新思路。传统手艺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博采众长,才能永葆生机。”郭娟表示,她们尝试着将更多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传统麻鞋,开发出更适合都市人群和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如今雅路人麻鞋畅销国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远销海外。她拿出手机展示网店页面,“我们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客户要求绣制姓名或特定图案,让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吸引了现场观众纷纷扫码关注。

  一方洮砚刻写文脉春秋

相较于香包和麻鞋展台的热闹,洮砚展台则多了几分宁静,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刻刀和几方处于不同雕刻阶段的砚台。洮砚雕刻大师李江平正凝神屏息,用一把小小的平口刀,在一块暗绿色的洮砚石料上精心雕琢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石屑轻轻飘落,飞天的裙裾渐次清晰,仿佛下一秒就要破石而出,凌空起舞。

“洮砚石料产于甘南州卓尼县的洮河深水中,颜色碧绿,石纹如丝,呵气可研墨,发墨快而不损毫。”李江平拿起一方“寿桃”洮砚向来宾展示,“每一方砚都是独一无二的,雕刻要因石造型,顺势而为,这石材造型像寿桃,我就雕刻成了寿洮砚,砚铭为‘寿而康’。”

现年40岁的李江平已与石头打了30年交道,他的指尖有常年磨砺留下的厚茧,但抚摸砚台时却轻柔无比,如同对待珍宝。“刻砚急不得,一凿一刻都是功夫,更是心性。一方复杂的砚台,从选料、构思到雕刻成型,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数年。”他说。

洮砚展品中既有传统的龙凤、花鸟题材,也有融合了莫高窟元素、丝绸之路主题的创新作品,展现了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位北京当地书法爱好者端详后,当场研墨试笔,连声赞叹:“洮砚果然名不虚传,墨色饱满莹润,且聚而不渗,确实是砚中上品!”

李江平不仅潜心创作,还收了数名弟子,其中3人是返乡创业的青年。“石头是冷的,但文化和传承是热的。守住这门手艺,就是守住一段历史,一份文脉,希望这门手艺能代代相传。”李江平说,他经常去大中小学授课,让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门古老技艺。

  记者手记

  匠心筑梦 赋能乡村振兴

冯宝强

此次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会现场,我省展区特别设置的互动体验区成为观众参与度较高的区域。在这里,参观者不仅可以亲手尝试香包刺绣的基本针法,还能体验麻鞋的植物印染工艺。许多观众在工匠指导下完成自己的首件手工作品后,无不感叹:“原来每一件精美手工艺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如此多的心血与智慧!”

乡村工匠作为乡村振兴中的活跃“细胞”,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香包的一针一线,到麻鞋的一绳一结,再到洮砚的一雕一刻,这些陇原乡村工匠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和质朴的匠心,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省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书写着“一技富千家”的生动故事。

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像刘兰芳、郭娟、李江平这样的乡村工匠,我省已认定上千名。他们扎根乡土,凭借一技之长,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他们指尖流淌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希望的种子,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成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