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
王素梅
我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是高职院校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与宝贵素材。当前,面对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要求,我们要从六个方面发力,推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历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挖资源内核。我省历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要深度挖掘,增强其育人效能。一方面,聚焦红色资源的精神“密码”,系统梳理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案例;另一方面,提炼历史资源的文化精髓,从“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挖掘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的育人内涵。通过建立“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分类整理故事案例、影像资料、实物线索,为思政教育提供精准、生动的内容支撑。
融入课堂教学。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推动资源与教学体系深度绑定。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开发“专业+资源+思政”特色教学模块。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红色旅游开发与思政”课程,讲解红色旅游规划与文化保护的平衡;艺术设计专业融入“敦煌壁画艺术”教学,引导学生从壁画色彩、构图中汲取灵感,同时传递文化传承责任;机械专业结合“两弹一星”科研历程,讲述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故事,诠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以历史人物、时代楷模的人生选择为切入点,组织“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主题研讨,引导学生在思想交流中校准价值坐标。在专业课教学中,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推进。
创新实践载体。开展“沉浸式”红色实践,打造“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悟红色精神;联合敦煌研究院开展“壁画临摹与保护”专项实践,艺术专业学生在临摹技艺学习中,同步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文物保护的责任担当。推进服务型专业实践,实现“以干促学”。结合学生专业技能开展针对性资源服务:计算机专业为红色纪念馆开发“智慧导览系统”,助力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文秘专业系统整理丝路民间故事,挖掘传承丝路文化;园林专业参与敦煌周边生态修复调研,为当地生态保护提供专业参考。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化文化认知,同步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营造校园氛围。校园文化是隐性思政课堂,需将甘肃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打造“文化浸润式”校园环境,建设“甘肃文化长廊”,集中展示我省历史文化;依托校园广播、电子屏等载体,定期播放红色歌曲与敦煌文化小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举办文化节活动,组织红色话剧展演、丝路故事演讲比赛、敦煌主题海报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演绎文化内涵;成立红色宣讲团、敦煌文化社团等学生组织,引导学生走进中小学、社区宣讲红色故事与历史文化,在此过程中强化自身思政认知。
借力数字技术。数字化时代需创新传播方式,让资源触达更多学生。搭建“交互式”数字平台,建设“甘肃文化思政云平台”,学生可通过手机“云游”红色遗址、“虚拟临摹”敦煌壁画;开发“丝路文化微课”等模块,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创作“年轻化”传播内容,鼓励师生团队通过制作短视频、漫画、H5作品,设计丝路文化主题互动游戏等形式,将红色精神与丝路文化转化为可看、可感、可分享的数字内容,打破传统传播的时空壁垒。
健全保障机制。思政资源的有效应用需长效机制支撑。建立“校地协同”机制,与敦煌研究院、红色纪念馆、地方文旅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确保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邀请文化学者进校园讲座,提升思政教育的专业性与感染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开展资源研究、教学创新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参与文化实践、宣讲的学生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甘肃历史文化资源赋能高职思政教育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