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方案”开辟治沙新路径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调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武威市凉州区,一座占地1291亩的光伏治沙电站以“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模式,书写着由“沙进绿退”向“沙退绿进”转变的生态奇迹。
10月14日,记者随“国企改革攻坚 绿色引擎赋能”——主流媒体赴甘肃电投专题采访组,走进凉州区九墩滩5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现场。站在沙丘高处远眺,曾经流动的沙丘已变身绿色能源基地,连片光伏板与固沙植被交织,诠释着甘肃国企在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担当。
蓝甲锁黄龙:光伏与麦草方格的“固沙组合拳”
“过去风沙大,出门得裹严实,现在满眼是蓝色光伏板和绿色草木!”当地村民王建军感慨道。如今的九墩滩,16个子方阵的连片光伏板如蓝色铠甲整齐铺展,折射出“能源光芒”;板下近1200亩(覆盖项目区93%沙化土地)的麦草方格沙障纵横交错,锁住了流沙。
记者拨开草方格,可见沙地上的柠条、花棒、梭梭草等沙生植物形成了稳定的覆盖层,绿意扎根。“光伏板能发电,还像‘挡风墙’。”甘肃电投酒汇公司技术检修二部副主任马继坤介绍,项目监测显示,光伏板使板下风速降低30%-50%,蒸发量减少20%-30%,为植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的微环境。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最初不足5%提升至35%,野兔、沙蜥等动物重返,生态链逐步恢复。
绿电惠万家:清洁电力的“生态经济双答卷”
截至今年10月13日,九墩滩5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累计发电量达2.1773亿千瓦时,其中2025年已发电5833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05万吨,为河西走廊清洁能源走廊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项目采用高效发电系统,16个光伏单元以箱变为核心精密布局,光能转化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马继坤解释,为解决新能源波动性问题,项目配套建设4座2.5MW/5MWh储能子站。“白天阳光足时,储能系统存电;夜晚或阴天释放,保障电网稳定,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15%以上。”
项目年上网电量达0.96027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9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9万吨。随着生态的改善,周边兴起了耐沙作物种植产业,农户参与植被管护、作物种植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
智能运维稳:科技护航的“戈壁坚守”
九墩滩风沙大,对设备运维是极大考验。项目团队引入“抗沙科技”:红外热像仪扫描技术可在2小时内完成全项目区组件检测,精准定位故障点,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升8倍;智能调控中枢实时监测沙尘天气下的电网波动,自动触发功率调节机制;户外设备采用IP65防护等级,搭配定制化沙尘过滤装置,确保设备可利用率稳定保持100%。
“通过智能运维系统,实现了‘少人值守、远程监控’,解放了运维人员,降低了运维成本20%。”马继坤补充,项目团队摸索出“光伏板清洁+植被管护”联动机制,形成了“运维—治沙”协同闭环。
如今,九墩滩5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构建起“发电—固沙—惠民”三维循环体系,治沙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30%,年化石能源消费替代量达1.25%,为甘肃电投践行“双碳”目标提供了生动实践,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能源转型”的标杆。该模式正被复制推广至甘肃多地,为河西走廊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甘肃方案”,彰显了国企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