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GEP背后的“变现密码”——
祁连山下的生态价值革命
10月15日,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万亩胡杨林中,来自新疆巴里坤东天山“丝绸之路文化行”骆驼队行进其中,仿佛在大自然最动人的金色旋律中,唱响生命欢歌。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王将 李自海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郑朝华
“干旱区的生态保护从不是单选题,张掖用一套组合拳,让‘绿水青山’的价值看得见、算得清、可变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宋晓谕团队深耕此地多年,他们参与搭建的“绿色智库”,正是张掖破解生态产品转化难题的关键支撑。这座坐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面积的城市,以2023年草原碳汇为主的碳汇收益超7000万元的亮眼成绩,交出了一份生态价值革命的厚重答卷。
构建体系:破解“难度量”困局,让生态价值“明算账”
为打破生态资源“价值模糊”的壁垒,张掖创新构建“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工作体系,深度参与编制并发布全省首个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同步建成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展示平台——林草、湿地等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及价值数据在此实时更新,实现“可视化管理、动态化监测”。
由24位行业专家领衔的“绿色智库”,率先完成全市生态本底调查,最终形成覆盖市、县两级的“1+6”GEP核算成果(1项市级总报告+6项县级分报告),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价值“算不清、说不明”的“模糊账”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张掖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监测网络,每季度开展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大脑”——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黑河流域水质波动等情况,都能通过数据精准呈现,为生态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创新机制:打通“难抵押”堵点,让绿色金融“活水流”
2023年,张掖迎来生态金融领域的“破冰时刻”:首笔3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成功落地,紧接着又有100万元“GEP质押+信用担保”贷款跟进,两项创新举措直接填补了全省生态产品质押融资的空白,让“看不见的生态价值”变成“可抵押的融资凭证”。
此后,绿色金融活水持续注入张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领域。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69个绿色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授信337.48亿元,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获贷125.6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80.87亿元,较年初增加10.11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同时,张掖构建“保险+披露”风险防控体系:森林保险全覆盖1330万亩林地,65家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完成2024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为生态保护系上“双重安全带”。
激活市场:释放“难变现”潜能,让生态收益“能循环”
“生态价值要变现,市场是关键。”张掖注册成立碳汇通公司,依托专业化交易平台上线农村产权、碳普惠等核心板块,搭建起生态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桥梁”:2021年,完成35万亩林业碳汇交易,实现收益450万元;2023年,400万亩草原碳汇项目交易落地,收益突破7000万元——张掖由此成为西北首个林草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地级市,累计碳汇净收益达7450万元。
此外,张掖创新探索“碳普惠+多元参与”模式:189万张绿色电力证书(绿证)实现143万元收益;“碳普惠+募资造林”吸引600多万元社会资本,建成1200亩碳汇示范基地;开通1.5万个个人碳积分账户,市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行为可兑换生活用品,让“低碳生活”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经过系统治理,近五年张掖累计营造林220多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560多万亩;黑河流域甘州段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临泽县农业生态修复与低碳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1.76亿元。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比例提升37.5%,植被指数、覆盖度及生产力分别增长10.9%、7.8%和14.8%,“绿量”与“碳量”实现同步增长。如今,消失多年的岩羊、马鹿等珍禽异兽重返山林,岩羊种群数量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生态改善的红利既写在数据报表里,更藏在山林间的生机盎然中。
如今,张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拓宽:张掖农村商业银行推出“GEP贷”,截至目前已助力4户企业获得1080万元贷款;民乐县水投公司以取水权为质押,从兰州银行获得500万元“水权贷”,标志着全省首笔水权质押贷款落地;山丹农商银行300万元“碳汇贷”成功发放,碳汇收益正反哺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
“这片土地的探索,核心是让生态保护从‘被动投入’转向‘主动造血’。”宋晓谕研究员的评价,道出了张掖实践的深层意义。从祁连山的植被复苏到交易平台的数字跳动,从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撑到普通民众的碳积分账户,张掖用一套“度量—抵押—变现”的组合拳,为干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张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