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创作在微短剧尤其是竖屏微短剧领域,究竟该如何定位?又有怎样的不可替代性?
这个问题,在微短剧跻身新大众文艺并逐步成为主流娱乐方式后,变得日渐迫切。
当然,这个迫切不是对竖屏微短剧这个品类而言的,而是对主题创作而言的。
在微短剧对影视受众产生显著虹吸效应的当下,主题创作也需要跟着受众的流动“游牧”。但“竖”起来、“短”下去容易,想要适配观众被微短剧浓烈滋味豢养的味蕾,想要在私人化欲望叙事的丛林中找对姿势很难。
今年以来,红果播放量破10亿的40余部爆款微短剧中,能算得上现实题材的仅有《家里家外》一部。主题创作和泛主旋律题材在竖屏微短剧领域,目前还未能敲开流量大门。
近日,由红果自制的竖屏抗战题材微短剧《贝家花园的秘密》上线。如果单用热度数据和播放量来衡量,它同样离爆款线也很远。
但在看这部以真实抗战史实为蓝本,并涉及多位原型人物的微短剧时,我突然有一种别样的体验:也许这类主题创作并不需要绝对的“爆”,只要它能用真实的力量调动所辐射的观众,“参与”到对故事的完形中,它的传播效能就已经实现。
我自己的看剧体验,就是如此。
《贝家花园的秘密》这部竖屏微短剧,取材自法国医生贝熙业在北平沦陷时期的抗战事迹。讲述了他如何从对中国人民遭遇的同情,一步步发展到对共产党地下抗战工作的无私支持,并最终以自己京西的私墅“贝家花园”为掩护,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为平西根据地运送宝贵医疗物资与情报的故事。
这部剧只有36集,刷完全剧只要一个小时左右。在看剧的时候,我有两个鲜明的感受:一是人物事迹的选段和叙事的视角找得好。
正如剧中台词所说,贝熙业医生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他已经是北平乃至全中国闻名的名医和社会名流。
他参与华法教育会工作,出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赴法勤工俭学浪潮背后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关键人士。而他的贝家花园,也早就因为频繁地替周边百姓无偿义诊,远近闻名。
这部剧紧紧聚焦他在北平沦陷后的人生轨迹,开门见山、不生旁枝,做到了主题鲜明、节奏紧凑。
但这个故事,并不是从贝熙业的单一视角讲述的。自行车“驼峰航线”的建立,贝熙业是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但以教士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黄浩才是感召者、推动者。
事实上,黄浩也是整部剧中最为立体的人物。他为了更好地替抗战筹集物资、搜集情报,时而是个虔诚的教士,时而是个精明的商人,时而是个会审时度势的掮客,时而又是个能为信仰牺牲的战士。
他是团结贝熙业,打通自行车“驼峰航线”的关键人物,也最终在贝熙业的帮助下,在危急时刻撤到了根据地。
第二个感受,就是这个故事抛出了很多虚中带实的“线头”。
因为篇幅所限,剧中很多人物、情节都没展开。但在刷剧的时候,会隐约感觉这背后有故事。
比如,剧中贝熙业曾经救治了一个八路军战士。这位战士说,自己是从日本生化部队的实验地逃出来的,一定要把他们的罪行公之于众。
在看这个情节的时候,我很纳闷。731部队的实验基地不是在东北吗?北平怎么会有被当做实验对象的八路军战士?
带着好奇心一查,果不其然,就在北平天坛西门,曾藏匿着一支比731规模更大、罪行更隐蔽的日军细菌部队“西村部队”。他们以“防疫给水”为幌子展开了7年的秘密活体实验和细菌战剂研发,并可能是1943年的北平霍乱爆发的罪魁祸首。
还有,剧中着墨不多的英国教授林迈可。他是贝家花园沙龙的常客,在剧中也是在贝熙业的帮助下,避开日军追捕抵达了抗日根据地。
在看剧时,因为林迈可的经历太传奇,还以为是个虚构人物。但事后留心一查,才发现他是支持八路军抗战的著名国际友人。
林迈可在进入根据地后担任军区无线电顾问,开办无线电高级训练班,培训了学员数百人。同时,他还是促成新华社英文广播开播,首次向美国西海岸发送延安电讯的关键人物。
在绕有兴味地,把《贝家花园的秘密》中抛出的“线头”逐一深查后,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才是主题创作微短剧潜藏的价值。
跟电影、长剧相比,它在场面规模、主题深度和人物塑造上可能不占优势。但它的创作效率高,能触达的观众从绝对数量上来看也并不少。
当它能借助真实的力量,将这些值得铭记的史实和事迹推动到观众面前,引起哪怕一部分人搜索、了解乃至实地探访的兴趣,主题创作的社会价值也就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