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50+高校共建、数千名学子参赛,点众短剧正在用“河马杯”下一盘AI人才大棋

来源/ 短剧自习室 作者/ 作者:曾桂茵 时间/2025-10-15 22:30:16

第二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大赛在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活动中亮相了。

作为教育部高教学会认定的榜单赛事,也是首个国赛级别的微短剧大赛,第二届“河马杯”远不止是一场赛事升级,更是点众科技以人才培养为支点,撬动微短剧AI未来的一次战略落子。

本期内容,短剧自习室将带你深入解读,头部企业举办大学生赛事背后的深层考量。

一、数千学子参与,第二届“河马杯”进入白热化阶段 

第二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大赛热度持续攀升。

自8月开启报名以来,这场由点众科技主导的高校赛事迅速在校园中掀起一波创作浪潮,截至目前已吸引数千名大学生加入战局,全国高校巡回宣讲几乎场场爆满,话题不断。

1

在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活动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携手点众科技、芒果TV等13家头部视听企业,共同发布“微短剧+AIGC”创作计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短剧创作中的规模化应用。

该计划将通过技术共享、资源整合与创意协作,构建AIGC驱动的微短剧创作新生态。

IMG_258

这一行业理念,正在“河马杯”大赛中加速落地。

第二届“河马杯”大学生微短剧大赛在活动现场发布多项硬核升级:不仅首次开辟AIGC独立赛道,更联手拍摄基地以及AI技术平台免费为参赛团队提供支持,并且成立 “微短剧学研基地” 开设AI创作课程。

大赛构建出一套从资源、技术到课程的全链路支持系统,即便你是个“技术小白”,只要有想法,就能帮你把创意落地成片。

IMG_259

为吸引更多大学生参赛,“河马杯”设置了丰厚奖金。更重磅的是,大赛作为教育部高教学会认定的榜单赛事,已被众多高校视作“国赛级”项目。

这意味着,获奖学生在升学时可争取考研加分,毕业时可兑换创新实践学分,就业时这份履历还将成为进入头部企业的“敲门砖”,甚至有机会直推进名企实习。

IMG_260

目前赛事已进入高校宣讲与作品征集冲刺期,引来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显示出社会各界对微短剧新生力量的强烈期待。大赛预计于12月完成征稿。

回顾首届赛事,近10000名高校学子参与、超6000部作品涌现、总播放量突破2亿。这不仅印证了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内容形态的社会穿透力,更通过大赛实现了高效的人才选拔,建立了微短剧工坊“校企联合”机制,解决行业人才的实习和就业,跑通了一条“学产结合”的有效路径。

站在首届积累的声势之上,第二届“河马杯”正以更前沿的赛道、更强大的资源、更有力的支持,掀起一场属于“AI世代”的微短剧新浪潮。

二、 从“河马杯”看下一个可持续内容赛道 

要说这届“河马杯”最不容忽视的变化,无疑是AIGC赛道的开设。

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AIGC已不只是技术热点,更成为驱动内容产业效率革命的“燃料”,它通过拉低专业制作的门槛,把创意生产的可能性交到更多人手中。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分析预测,今年AIGC带动的相关市场规模将接近7770亿元,而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在2026年突破1665亿元。这不是未来,是正在发生的产业重构。

政策层面也在同步加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独立成章,明确要求推动大模型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数字产业集群。而“河马杯”这次引入AIGC赛道,恰恰是结合AI与微短剧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如何落实?点众科技选择从最根本的「人才培养」着手。

“河马杯”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选人”,而是深入到了人才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 夯实学研基础:联合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50余所院校成立“微短剧学研基地”,系统开设AI创作、IP改编、短剧编剧实务等前沿课程,确保人才能力与未来技术趋势同频。

• 打通实战链路:免费开放横店影视城等拍摄基地与专业AI工具,为学生提供从实景拍摄到内容生成的全链路支持,让优质创意不再因资源门槛而搁浅。

• 直达优质就业:优秀人才可被推荐至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会员单位实习,或加入点众科技“营销合伙人计划”,实现从赛场到职场的无缝衔接,精准解决行业人才痛点。

这套体系的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逻辑:点众科技不仅是在为自身储备人才,更是在为整个行业构建一个开放创新的试验场。大赛中涌现的海量AIGC实践案例,将为微短剧行业探索可行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

AIGC正成为内容产业降本增效与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也为微短剧的爆发注入了全新动能。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意味着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创作时代。

当创意不再受资金、资源或精力的束缚,凭借想法与技术,单人单设备也能构建出天马行空的荧幕世界。这场生产力的解放,正是未来市场价值的核心命题。

而一切生态效益的起点,都源于人才培养这一最需要耐心和投入的环节。点众作为微短剧头部企业,以此展现的不仅是资源整合能力,更是一种推动行业整体向上发展的格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