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乡 产业兴业 文旅铸魂
群众在中原乡武亭-殿王设施蔬菜示范园进行田间管理。 庆阳融媒记者 张凡 摄
眼下正值葡萄上市季。日前,西峰区董志镇庄头村的阳光玫瑰葡萄迎来采收高峰,种植户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装车。近年来,庄头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村办的种植养殖合作社,整合村级土地资源,打造设施产业基地,先后建设15座钢架大棚,动员群众种植辣椒、葡萄等果蔬。目前,7棚阳光玫瑰葡萄成熟上市,采摘期将持续一个月左右,预计棚均产量3000斤以上,通过订单、进园采摘等方式进行销售。 庆阳融媒记者 盘小美 摄
每日甘肃网10月14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庆阳融媒记者张凡)时下,走在镇原县中原乡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各类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中原乡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以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支撑,坚持“粮食筑基、畜牧牵引、特色赋能、文旅塑魂”发展思路,着力在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壮大“产”规模上做文章,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中原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今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5.36万亩,其中小麦1.63万亩、玉米3.16万亩,并建成高标准冬小麦核心示范点和多个玉米种植示范片带。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鼓励群众种植粮食作物,实现了粮食面积和产量的稳步增长。
通过奖励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中原乡不断推动畜牧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和集群化发展。今年“见犊补母”政策惠及575户733头牛,兑付资金73.3万元。建成红牛(早胜牛)保种繁育基地2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6个,肉牛存栏量达2.5万头,同比增长5.5%;生猪饲养量4.5万头,同比增长6%。扩大肉(蛋)鸡和肉羊养殖规模,带动种植优质饲草2360亩,实现了草畜产业的闭环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是中原乡的一大亮点。通过“引导散户+发展大户+做强集体”多种渠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原峰村朝天椒种植示范点带动全乡种植朝天椒、色素辣椒1000亩以上,亩均产值2万元以上;引进水发神农集团,建成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共同受益的共赢局面。大力发展菌类栽培、万寿菊和中药材种植,不断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民收入。
中原乡坚持用商业思维谋划农业,借助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东风”,充分发挥原峰山文旅引流作用,持续放大“原峰山”品牌效应。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1家,通过讲好“原峰山”绿色生态故事,打造“裕泰隆绿色食用油”“清优源有机蔬菜”“原峰村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挖掘本土网络主播资源,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举办中原乡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大力推销中原特色农产品,带动销售产品110万元,助力群众做好“家门口”的引流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