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焕新彩 黄河之滨展芳容
全力构建全域大景区 兰州文旅发展实现精彩蝶变
“十四五”时期,是兰州锚定强省会行动、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文旅品牌的关键五年。5年来,兰州立足“黄河之都·丝路明珠”文化定位,紧扣“文旅强市”目标,以黄河文化为根脉,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全域大景区发展为核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发展答卷,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黄河古都焕发现代文旅璀璨光芒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如今的兰州已成为享誉中外的“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5年来,兰州以强省会行动为总牵引,纵深推进1139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全市文旅融合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全市旅游人次、旅游总花费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兰州文旅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大幅提升。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黄河之滨”成为八方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从“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口碑传唱到“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美好期许,兰州以“烟火气”与“诗意感”兼具的文旅供给,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假日成绩单。
据统计,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63.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0.07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2.95%;其中连续五日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连续三日接待游客突破90万人次。
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是“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谋划,是5年来市直各部门各区县的同心同向、奋勇争先,是兰州人民的朴素善良、热情好客,更是兰州文化、兰州美景、兰州美食的厚积薄发。
“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和“精致兰州、文化兰州、诗意兰州”发展定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树立“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形象,持续放大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推进旅游业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把兰州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中国黄河文化旅游之都、中国西北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站,实现了文化旅游强市发展目标,让金城兰州焕发出现代文旅的璀璨光芒。
“1231”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旅游事业的繁荣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刚性需求,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消费、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5年来,为全面推进我市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根据《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兰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全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在全力构建全域大景区旅游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和线路、推进旅游项目集群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5年来,我市发挥省会城市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构建“一个核心、两大区域、三个板块、一条环线”的“1231”旅游发展格局,以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为核心,都市休闲康养度假区、农业观光体验区为两翼,全域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板块协同发展,金城旅游大环线穿珠引线连片,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产业的发展态势,成功构建起全域大景区旅游发展新格局。
我市还着力推广水墨丹霞景区自然景观游、白塔山景区人文景观游、兰山景区休闲健身游、兴隆山景区森林田园观光游、仁寿山景区民俗文化游、吐鲁沟景区历史文化游、石佛沟景区生态康养度假游、黄河楼景区文化体验游、金城公园景区文艺娱乐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选择。
同时,依托青城、连城、河口、什川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显著推进了田园观光、文化休闲、生态体验、乡村民宿、康体养老等新业态发展,成功构建出运营成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文化强市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兰州的文化根脉,深植于黄河文明的厚重土壤。五年来,我市聚焦文化强市建设,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四篇文章,以彰显“印象黄河”“烟火兰州”“诗意兰州”为牵引,先后印发《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方案》《兰州市公共文化惠民行动方案》《兰州市景区提质扩容和精品线路打造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序推进文艺创作、产业打造、遗产保护、文化惠民事业实现倍增。
5年来,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精品旅游产业项目打造捷报频传,音乐剧《飞天》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儿童剧《大豆谣》荣获红梅奖,《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驻场演出、商演受热捧,《风起大汉》《舞马丹霞》等旅游项目全面发展,兰州市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馆。
金天观等两个文保项目入选全国重点文保项目、5处文物遗存晋升省级文保单位,新培育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50项,黄河文化艺术周等在金城关大舞台轮番上演,“黄河大合唱”等群艺活动火爆出圈,奥体中心演唱会经济持续发力,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黄河成为最鲜明的兰州印象。
从“单一观光”到“全域体验”的场景革命
“十四五”以来,兰州以“文旅+”为抓手,全力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融合,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新生态,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到“全域体验”的场景式革命。
5年来,我市依托百里黄河风情线,串联中山桥、白塔山、黄河母亲雕塑等20余个节点,建成并开放“读者印象”精品街区、水墨丹霞景区、黄河楼景区等标志性项目,用“黄河之韵”点亮生态文旅。
其间,我市积极开拓体验式和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建立了6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其中,黄河楼景区融观光旅游、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于一体,推出了“黄河颂·《大有兰州》实景演出”;水墨丹霞景区建成7个观景台,以及沙韵驼铃景观大道和丹霞栈道等特色景点,累计吸引游客达38.87万人次。
兰州是甘肃乃至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甘肃红色旅游重要的游客集散地。5年来,兰州整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甘工委纪念馆、皋榆工委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根据不同时期持续推出各类主题鲜明的红色研学线路,成功打造出“红色课堂+情景演出+互动体验”模式。2021年以来,兰州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次逐年增长,全市现有各类革命遗址86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8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2处,烈士墓7处,纪念设施7处,“红色兰州”影响力跻身全国前列。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
“十四五”期间,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下,乡村旅游成为激活我市农村发展潜能、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引擎。
从单一的田园观光到全域化的深度旅居体验,从零散的景点打造到系统化的产业融合,兰州通过创新业态模式、整合全域资源、推动多元融合,实现了乡村旅游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西北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
目前,兰州乡村旅游已形成全域覆盖、多点开花的格局,构建起包含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等多元业态的产业链。现有乡村旅游景区30家(4A级8家,3A级18家,2A级4家);拥有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及21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53处乡村文物、13个乡村记忆博物馆、17家乡村旅游民宿、741户农家乐和19个乡村户外露营地等资源,织就了乡村旅游网络。
其中,皋兰上车村、榆中浪街村等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永登苦水街村、榆中李家庄村等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皋兰县、永登县等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口古镇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栖云小镇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兰州乡村旅游正从‘单一景点打卡’向‘全域乡村生活体验’转变。”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推进“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推动河口古镇、榆中星畔生态小镇等项目提质升级,让乡村旅游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诗意栖居地。
首席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