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融合:多维度传播发展新实践
文创产业的兰州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其文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兰州文创产业以“黄河文化为根、丝路精神为魂、创新设计为翼”,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从博物馆的文物活化到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从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型到文旅场景的创意重构,从行业宣传到创意实物体现……兰州文创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文化活力,更成为连接丝路沿线城市的文化桥梁。文创产品也已成为讲述兰州故事、甘肃故事的“形象代言人”,为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兰州日报于今日推出“文创产业的兰州模式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提起文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博物馆文创,然而,当下的文创产品已是包罗万象,文创产业更是多维度融合与发展。在兰州理工大学的林荫道旁,工大印象文创店里的机械齿轮书签泛着金属光泽,印有校徽、图书馆等元素的帆布袋被学生们挎在肩头。在防火知识宣传现场,消防玩偶被孩子紧紧抱着,藏着避险知识的安全棋前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市民。当校园记忆与消防知识,遇上创意满满的文创载体,原本抽象的文化与理念,变得可触摸、可携带、可互动。一个扎根校园,用文创串联青春记忆与学科底蕴;一个立足安全领域,以文创软化严肃形象、传递消防安全知识。“文创+”模式虽然聚焦不同场景,却正书写着文化传播的新故事。
文创+校园
打造有温度的校园文化载体
银杏叶造型的手工艺品、校园地标样式的明信片、印有校徽和校训的帆布包、充满各种校园元素的水杯和雨伞,走进兰州理工大学校园里的工大印象文创店,充满校园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同学们正在里面细心挑选。
“我们观察到师生和校友对承载学校记忆和情感的产品有强烈需求,开这样一家文创店,就是要打造一个能系统化开发、展示和销售校园文创产品的平台,将学校的文化底蕴、精神标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携带的实物,满足师生的情感归属感,填补校园文化实体载体的空白。”工大印象文创店负责人朱博说。
工大印象文创店的产品主要包括文化服饰、办公文具、生活用品、创意纪念品以及毕业季限定产品等。这些产品大多融入了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科特色、历史传统和校园风光,以确保产品的实用性和设计美感为前提,再将文化元素自然嵌入。
“校园文创店的客群以学生、教职工为主,学校的学科特色、校园地标、校史故事是创作的独特基因,还要兼顾实用和美观,让文创产品融入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朱博说:“我们设计过一款机械齿轮创意书签,其灵感来源于学校优势学科的实验器材,精致又有科技感。此外,我们推出的‘四季工大·银杏叶系列’文创以红柳广场、图书馆、银杏林等地标为设计主题,颇受欢迎。”
据了解,工大印象文创店采用“自主设计+师生共创+外部合作”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朱博领衔的核心设计团队负责主导产品规划和系列开发。文创店还与学校设计艺术学院等院系合作,将产品设计作为学生的课程实践或毕业设计项目,优秀作品会被采纳并量产。同时,文创店还长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创意投稿渠道收集创意,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谈及未来,朱博表示,设计团队将进一步深化“文创+校园”的融合,加大文创产品与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的结合,开发更具科技感、互动性的文创产品。同时,加大与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力度并进行数字化拓展,助力“陇原文创”出圈。
文创+消防
用鲜活载体织密安全宣传网
从印着救援装备图案的帆布包,到藏着防火知识的安全棋,再到融入甘肃非遗元素的盲盒,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文创产品正打破公众对消防队伍的刻板印象,成为传递消防安全知识的桥梁。
“传统的消防安全宣传方式受局限较大,很难让公众真正共情,我们开发文创,就是想换一种更亲切、更有趣的方式对话,让安全知识‘活’起来。”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三级消防士魏恒福直言,总队的消防文创有着明确的三位一体定位,既要传递“逆行者”的使命价值,也要科普实用的消防知识,更要展现队伍有温度的形象。
设计上,这些文创产品精准锚定消防核心元素,灭火机、救援服等装备图案直观展现工作场景,“逆行者”剪影传递队员的坚守精神,每一个设计都力求一眼能懂、心生敬意。
在开发过程中,团队始终坚守功能性为骨、文化性为魂的原则,所有产品先保证实用或教育价值,再融入地域文化与专属卡通IP,让原本严肃的安全主题,变得可触摸、有情感。同时,品类布局也兼顾不同需求,帆布袋、笔记本等实用品融入日常,让消防元素伴随生活;玩偶、盲盒等潮玩吸引年轻群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绘本、安全棋等科普品则针对青少年,把知识藏进趣味里。
“我们的目标是让防火成为公众的自觉习惯,让森林消防的精神形象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有志者加入,一起守护绿水青山。”魏恒福说。
文创+多元载体
激活文化传播新活力
无论是兰州理工大学校园里承载青春记忆的文创产品,还是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传递安全知识的创意载体,“文创+”模式正以独特的感染力,打破场景边界,成为连接文化与大众的重要桥梁。两种实践虽聚焦领域不同,却共同探索出实用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翼的发展路径,为不同场景下的文化传播提供了鲜活范本。
工大印象文创店将校园记忆与日常需求深度绑定,让校园文化变身师生随手可携带的校园符号,让文创不再是小众纪念品,更是融入上课、通勤、毕业等日常场景的移动文化名片。学生的创意投稿、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既让产品更贴合师生需求,也让文化传递从单向输出变成全员参与。
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文创实践让消防安全宣传有了更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消防文创产品以“功能性为骨”让消防安全知识更加可视化,以“文化性为魂”让消防形象既接地气又有地域辨识度,不仅要让公众看懂消防工作,更要通过亲民的宣传形式让严肃的安全主题变得可亲近、可参与。
两种“文创+”实践虽各有侧重,却共享着相似的创新逻辑,他们都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校园文创瞄准师生的情感与日常需求,消防文创聚焦公众的认知与参与需求;都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的非遗元素,让产品摆脱同质化,形成独特标识;更都着眼“长期价值”,校园文创追求文化传承与学生实践的双赢,消防文创致力于安全习惯与队伍形象的培育。
从校园到公共安全领域,“文创+”的探索仍在延伸。未来,当校园文创与科研成果深度融合,当消防文创与科技、特产跨界联动,这种小而美的载体,必将持续激活文化传播的新可能,让更多领域的核心价值,以更温暖、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记者 肖洁 见习记者 王文嘉 魏佳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