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卢昌来
金秋九月,正是丰收的季节。走进景泰县五佛乡的鱼虾养殖基地,一派繁忙而喜悦的景象映入眼帘。农民们在池塘间忙碌穿梭,随着一网网肥美的鱼虾被捕捞上岸,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五佛乡曾因土地盐碱化问题面临农业发展的困境,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美白对虾活力十足,鲈鱼肥美翻腾,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农民手中的“海鲜仓”“聚宝盆”。通过科技养鱼和“以渔治碱”模式,为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技术突破 盐碱水养出好鱼虾
景泰县五佛乡地处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盐碱地面积大、改良难。近年来,景泰县依托“盐碱水+渔业”生态治理模式,推广水质调控、循环水养殖、新品种引进等技术。同时,景泰县渔业中心与养殖户合作,利用反季节苗种培育技术,逐步突破技术瓶颈,不仅改良了土壤,还培育出虾、鱼、泥鳅等多类水产品。
“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盐碱水养殖技术攻关,解决水质调控和亚硝酸盐超标问题,引进适合盐碱水的新品种如山女鳟、乌苏里白鲑,创新养殖模式,提高虾苗成活率,解决加州鲈鱼反季节苗种培育技术。”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葛文龙介绍说,“从2017年开始尝试在盐碱地开挖池塘养殖鱼虾,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自然生态养殖技术。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鱼虾的成活率很低。但我们没有放弃,不断地学习和尝试,终于找到了适合盐碱地的养殖方法。”景泰县晋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晋成感慨地说。
丰收之喜 盐碱地变身“海鲜仓”
现在五佛乡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波光粼粼的鱼塘,鱼虾在水中欢快地游弋。“公司今年主要养殖的加州鲈鱼和南美白对虾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成。加州鲈鱼从开春4月份放的苗,到现在体重已经达到八两到一斤,个头大、生长快,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这些鲈鱼肉质鲜美,很受市场欢迎,兰州的客商每次来都能拉走500多公斤。”周晋成笑着说。科技养鱼不仅让养殖户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水产养殖的行列中,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同时,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前来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同样丰收的还有南美白对虾。这批虾苗从海南引进,经过淡化、标粗、外塘养殖等工序,逐步适应盐碱水环境。“我们把虾苗从海南引进,通过10天淡化适应盐碱水,再在小棚标粗一个月至四五公分,6月转移到外塘养殖两个月。现在出的虾规格为每公斤70头,国庆节前后开始大量出售。”周晋成说,“盐碱水钙镁含量高,虾吃起来有甜味,品质特别好。”
如今的五佛乡,千亩盐碱地已化身为波光粼粼的“海鲜仓”,每年稳定产出南美白对虾、鲈鱼、鲤鱼等优质水产品,带动数百户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景泰县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转型的一张亮眼名片。
前景光明 盐碱地养殖的无限可能
随着科技养鱼在五佛乡的成功实践,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景泰县将继续加大对水产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品牌。此外,景泰县还将拓展水产养殖的产业链,发展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盐碱地“海鲜仓”的效益最大化。“我们计划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基地,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不断研发新的养殖品种和技术,为盐碱地水产养殖注入新的活力。”五佛乡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从盐碱地到“海鲜仓”,五佛乡的华丽转身是科技的胜利,也是农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科技的引领下,五佛乡的百姓正沿着水产养殖这条致富路越走越远,未来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图片均由景泰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