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蔬菜之王”芦笋激活白银区寒旱农业新动能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22 18:02:19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黄涛

芦笋,这一被誉为“蔬菜之王”的作物,如今正成为白银区激活寒旱资源、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从黄河岸边的千亩基地到全链条的精深加工,从智慧农业的科技赋能到“甘味”品牌的培育打造,白银区以芦笋产业为抓手,正书写着现代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篇章”。

  产业初兴 黄河畔的芦笋新基地

白银区四龙镇现代生态农业(芦笋)种植示范园的智能大棚里,嫩绿的芦笋嫩芽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这片园区以区级国有企业为载体,通过招商引入中慧高芯技术(山东)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甘肃慧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慧银),流转土地350余亩建设而成,总投资5200万元,是白银区首个大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

“芦笋产业园是2023年开始土地流转的,我们这地方的土壤和气候都适合种植芦笋。”四龙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朝明介绍道,“芦笋产业是个新兴产业,附加值非常高,能产鲜笋,还能生产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面、芦笋粥,全身都是宝。”

  前景可期 产量增长与政策助力

项目推进迅速,彰显白银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决心。甘肃慧银芦笋种植基地负责人吴增刚表示,“2024年3月项目落地,7月份完成定植,今年已投产,采收期从4月至9月下旬。虽然今年产量不算高,但明年预计翻倍,第三年亩产可达4000斤左右。”

白银区发展芦笋产业有自然与政策双重优势,甘肃慧银项目部经理王庆春表示:“当地处黄河流域供水充裕、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芦笋品质好。并且政府支持、老百姓认可,加上甘肃本地芦笋种植少,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都很可观。”

省政府有关会议强调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正与白银区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强化科技赋能、龙头带动,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带动更多农民增收。白银区的芦笋产业发展正是对这一部署的生动实践。

“芦笋是抗寒抗旱的蔬菜,符合咱们白银区寒旱农业的种植发展规划,我们公司也想整合种植、销售、深加工等一二三产业,打造芦笋种植集群,创建芦笋‘甘味’品牌。”王庆春的话语中满是信心。

  版图扩张 产业延伸与多元发展

如今,芦笋产业“版图”不断扩张。“一期项目占地350亩,王岘镇二期占地约500亩项目已开工,后期我们还将追加三期种植基地,最终打造千亩有机芦笋种植基地。”王庆春透露,千亩基地建成后,将在水川布局深加工项目,“可填补西北芦笋蔬菜市场的空缺,带动周边老百姓务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HPP是指高压低温鲜榨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加工的产品无任何添加剂,能有效保持芦笋的营养价值,维生素和天门冬酰胺的含量都不会被破坏,适合年轻女性、老人和小孩食用。”王庆春拿起一款新产品介绍,“芦笋粥中添加了藜麦和西洋参,芦笋茶分为叶尖茶和茎茶,就连种植了15年的芦笋根,也能提取营养成分用于化妆品生产,真正实现‘吃干榨净’。”

  成效显著 带动增收与持续发展

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白银区寒旱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白银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宝龙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挖掘寒旱资源禀赋、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芦笋产业为抓手,通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园,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数据显示,2024年白银区农业增加值达到7.47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3371元,同比增长7.5%。如今,白银区正不断优化芦笋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绿色种植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