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皋兰:传统农业吃上科技“套餐”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22 18:02:19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李明娟 通讯员 张凯伦

金秋时节,皋兰县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温室大棚里一年三、四茬的叶菜、西红柿、辣椒以及香甜可口的瓜果……绘就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日盛景。这背后,科技的力量悄然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人机喷洒农药

  智能温室开启蔬菜种植新模式

“以前种地全靠经验和感觉,现在有了高科技设备,种地变得轻松又高效。”皋兰迈绿达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负责人魏公军轻点手机屏幕,远处大棚里的灌溉设备便有条不紊地启动。“就拿这智能水肥一体机来说,它有20个端口,一次性能完成300亩地的浇灌,现在才用了6个端口,一个人能轻松搞定以前四五个人才能完成的滴水、浇灌、施肥等农活。”他笑着补充,“这套智能系统不仅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还能实现精准灌溉施肥,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用在刀刃上。”

走进皋兰迈绿达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仿佛踏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农业王国”。温室四周与顶部采用PC阳光板和玻璃材质,采光极佳,为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设备一应俱全,它们就像蔬菜的“私人医生”,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等环境参数,并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节通风设备、遮阳系统、灌溉量、施肥量,为特色品种蔬菜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夜幕降临,兰州迈绿达农产品有限公司电商运营经理魏凯婷准时开启直播。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将新鲜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科技为农产品品质打下基础,直播则为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在智能温室与电商直播的双重助推下,皋兰县的蔬菜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直播推介

 无人机护航粮食安全有保障

“嗡嗡嗡……”黑石镇广袤的农田上空,几架无人机来回穿梭,它们就像不知疲倦的卫士,为秋粮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以往,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中,农户们只能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田间喷洒杀虫剂,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于大面积的农田来说,很难做到全面、有效的防护。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一喷多促”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以前喷杀虫剂,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喷不了多少地。现在有了无人机,省时省力效果又好。”正在田间查看无人机作业的李秀军笑着说。作为皋兰县的一位种粮农户,今年他种植了上百亩玉米。看着无人机在田间有序作业,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刚开始还不信这‘铁疙瘩’能比人喷得匀,试过才知道,不仅省工省力,病虫害也少了。”种植户王桂芳凑过来看屏幕,嘴里满是赞叹,“今年光打杀虫剂就省了不少钱,科技助农真是做到了咱心坎里。”科技正悄然改写着传统农耕的模样。

皋兰县针对当前秋粮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积极实施无人机“一喷多促”作业。无人机将杀虫剂、肥料等精准地喷洒到农作物上,不仅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还能起到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最大限度保障秋粮生产安全。

迈绿达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

  科技帮扶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石洞镇阳洼窑村,连片的高原夏菜田郁郁葱葱,翠绿的西蓝花、紫红的甘蓝在阳光下舒展叶片。田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助农培训正热闹开展——科技特派员齐保亮蹲在菜畦边,手里捏着一片带虫眼的菜叶,对着围拢的农户们细细讲解。

“大家看这叶片背面,这些小斑点就是蚜虫卵,要是等它们孵化,整棚菜都可能遭殃。”齐保亮举起叶片对着阳光说,“不用愁,咱们用生物防治法,每亩地挂两盒丽蚜小蜂卡,这些‘天敌’就能把蚜虫吃得干干净净,既环保又省成本。”

“这样的培训太实用了,以前我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摸索,现在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心里踏实多了。”种植户边玉香感慨地说,“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新技术。”

近年来,皋兰县紧扣禾尚头小麦、白兰瓜、软儿梨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全县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需求,持续推广“科技特派团”模式,“对症开方”助力产业振兴。按照一名省市专家帮带4名科技特派员的“1+4”模式,选派科技特派员25名,组织各科技特派团深入田间地头、养殖一线“按需开方”,先后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班2次、技术服务指导15次,帮助群众解决种养技术问题5个。同时,积极对接引进“三区”科技人才12人,举办“三区”科技人才白兰瓜栽培技术培训班1期。

从智能温室创新蔬菜种植模式,到无人机巡航守护秋粮安全,再到特色产业在科技助力下提质增效——在皋兰辽阔田野上,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