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时下,走进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种植研学实践基地,满目苍翠,生机盎然。成片的黄芪、党参、黄芩、柴胡植株挺拔、枝叶舒展,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药香,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绿色画卷。
曾经,这片土地饱受干旱制约,中药材种植长期依赖自然降水,产量与品质难以稳定。如今,随着全域引水上山项目的深入推进,一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陇西县农技中心农艺师付录生介绍:“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补灌技术,我们有效破解了雨养农业的瓶颈。现在依托智能控制器和高精度传感器,不仅能实现恒压供水、远程监控和定时作业,还可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生长特性,实现灌溉与施肥的精准匹配。”
“过去浇一遍水要3个小时,现在手机上一点,30分钟就能完成全园灌溉。”基地负责人语气中难掩喜悦。智能水肥一体化节灌系统已成为药田的“智慧大脑”: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AI 算法依据药材生长周期自动生成灌溉方案,高压喷雾与滴灌回水系统协同运作,实现“分段控制、厘米级精准”的水分管理。
据了解,陇西县已连续六年成功创建省级万亩药园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预计达55.66万亩,产量将突破18万吨,产值有望实现25亿元。“你看这黄芪,根系饱满、色泽鲜亮,有效成分完全符合GAP标准。”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高顺平指着田间的药材介绍,该技术在水资源集约利用和抗旱增产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使旱塬药田亩均增产29%、节水68%,肥料利用率提高35%,亩收益超过6000元。
目前,这一“节水补灌”技术集成模式已在全县广泛推广,吸引3万多户药农踊跃采用,一度导致水箱、水泵、微喷带等灌溉设备供不应求。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灌溉”,首阳镇的中药材产业正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稳步迈进,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谱写着提质增效、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