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多维更新赋动能 能级跃升谱新篇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9-02 09:47:58
原标题:多维更新赋动能 能级跃升谱新篇

8月28日,市委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将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兰州市锚定强省会行动目标,正开展全方位城市更新实践:既聚焦当下,点滴改善民生福祉,更着眼长远,持续积蓄发展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提供强劲动能和坚实支撑。

这场全域推进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社区居住环境的“颜值”“内涵”双提升,到地下基础设施的“动脉”畅通;从商业空间的功能迭代与业态升级,到生态底色的持续厚植以及智慧治理的精细赋能……这座城市正以多维发力的更新行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书写出西北城市更新的“兰州样本”。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社区更新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的温度,藏在街巷里弄的烟火气中,更写在千家万户的幸福感里。

走进城关区雁北路辰北花园小区,微风带着一丝清凉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院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居民们正在庭院树荫下纳凉聊天、闲庭漫步……很难想象,这竟是有近25年“高龄”的老旧小区。“老旧小区的改造真是大实事、大好事!”居民吴艳坤对改造后的小区赞不绝口:“现在的家,冬天暖4度,夏天凉4度,院落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住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开心舒心。”

灰暗破旧的外墙经过精心改造变得色彩协调、整洁美观;楼道墙面重新粉刷后洁白明亮;路面拓宽1.5米,健身设备应有尽有;以往凹凸不平的路面平整如新,行车难、积水深的问题彻底解决……曾经令人“闹心”的老旧小区摇身一变成为温馨的家园。针对小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67%的实际情况,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居民文化活动场所等一系列适老化改造,更是实实在在改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辰北花园是兰州市老旧小区改造的生动缩影,这样的“华丽转身”在兰州市各区轮番上演:七里河区的温馨花园加装了外墙保温,安宁区的甘政法家属院楼宇外墙焕然一新,西固区的四合院小区更新了地下管网设备……自2023年以来,兰州市107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犹如一阵春风,为原本斑驳破败、杂乱无章的老旧小区带来新生的希望。如今,七里河区的温馨花园、安宁区的甘政法家属院等46个小区穿上“新衣”,276个小区正在施工改造,755个小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与此同时,兰州市大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和老化供热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工作。2023年以来,累计将482部电梯列入加装计划,目前470部已完工投用,12部正在施工;更新改造供热管道399公里、燃气151公里,完成供热分户改造2.5万户;主城四区累计更新改造供热管网462公里,完成供热站点整合移交137个。老旧小区正告别“老旧”,成为映射兰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如果说老旧小区改造是在楼宇、路面等“硬件”上提升生活品质,那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口袋公园的建设,则是从就餐出行、绿色空间等“软件”方面为居民增添了更多幸福感。

中午时分,位于辰北花园小区院内的“美丽兰州幸福食堂”飘出饭菜的香气,这家助老食堂成为辖区老人们“舌尖上的港湾”:从早到晚供应三餐,16种菜品丰富多样,荤素杂粮科学配比,蒸腾的热气裹着家常味,稳稳解决了高龄、独居及行动不便老人的用餐难题。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48个,汇集服务经营主体7.9万家,圈内涵盖便民惠民业态20余种。今年,兰州市紧扣全国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要求,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列为兰州市为民办实事之一,全力推动社区服务提质增效。

在南关十字西北角,一处40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静静坐落。一位在此晨练的大爷笑着对记者说:“现在这个小游园环境好,我们又多一个散步的好去处。”负责养护的朱宗学总被居民夸赞,他却连连摆手:“这可不是我们的功劳,这是兰州市为老百姓办的实事。”

如今,167座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街头巷尾,全市城市公园体系实现了85.6%的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仅达到国家标准,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现实。这些藏在街巷里的“青绿果子”,不仅用四季流转的色彩软化了钢筋水泥的棱角,更以方寸之间的温情,盛满了市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推开窗,槐香漫入阳台;漫步时,转角撞见自然的诗意。这样的“家门口惊喜”俯拾即是,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尝到生活的甜。

畅通地下“动脉”守护碧水清波 基础设施升级筑牢绿色城市根基

8月底,兰州市各片区管网改造现场一派繁忙。封闭作业区内,各类工程机械有序施工,排污、雨水、供水等管网分区铺设,供热管网开启“冬病夏治”更新改造模式,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日夜运行,城市地下“动脉”进一步畅通成型。

雨污水管道分流是解决城市内涝和城市水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在天水北路、雁滩路至南河北路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的施工现场,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工人们同步铺设全新的雨水管道。现场负责人康焱介绍道:“以往雨水污水共用一条管道,下雨饱和后雨水混杂污水溢出,污染环境的同时易造成城市内涝。分流简单来说就是给雨水和污水分家:铺设两条独立管道,雨水直接通过一条管道流入河道,污水则通过另一条管道送往处理厂进行净化。”

东港东路(S654五里铺)洪道施工现场同样一片繁忙景象。该路段是五里铺片区主干道,为避免道路全面封闭,采用百米分段24小时连续作业模式,单次开挖长度严格控制在100米内。“同时我们还设置交通疏导员,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现场负责人杨奎说道。

自2022年起,兰州市启动实施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建设周期5年,计划建设雨水管网约209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城关区、七里河区共89条开挖路段排水管网改造,22条非开挖路段清淤修复,11座排水泵站改造任务,累计完成新改建雨污水管网170.5公里,浇筑检查井、工作井2611个,清淤修复138.04公里,探测雨污水管道1025.84公里。

夏日炎炎,黄河北岸的兰州水生态科普示范园成为市民纳凉避暑的好去处。而在这座生机盎然、绿树丛生的生态公园下方,竟藏着一座占地162亩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在18米深的地下,它犹如一个巨大迷宫:32个车间被管道串联、紧密排布,每天近40万吨生活污水从公园下方经过层层处理,变成纯净透明的清水排入黄河。

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是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全地埋式MBR污水处理厂。借助MBR膜深度处理技术能将水和细菌、微生物、悬浮物等杂质彻底分离,使原本黑臭的污水由浊变清,直接达到城市再生水标准。“污水厂+公园”模式,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水生态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不仅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更为周边居民打造茶余饭后的运动和邻里社交空间,为黄河风情线再添一景。

从商业焕新到空间焕能 “功能+业态”升级赋能宜居生活

当商业空间与地铁实现无缝接驳,便捷的出行体验让新商圈成为兰州人周末聚会的优选;从空间焕新到功能复合,兰州老旧商业实现业态升级,以更具活力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当新兴业态持续涌入、消费场景不断重塑,单个项目的蝶变更带动着周边商圈共同跃升。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如今,兰州正以商业更新为支点,撬动着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民生幸福感的提升,让每一次消费体验都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日,记者走进兰州中心,只见商业的繁华、文化的厚重与生活的便捷,正交融成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据兰州东方友谊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克均介绍,近年来,兰州中心以“强集聚、促升级、提品质”为发展路径,持续提升服务能级。这个总投资61亿元的城市综合体,集商业、办公、酒店、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通过“三大核心效应”,为兰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兰州中心瞄准高品质消费空白,引入国际一线奢侈品牌、中国巨幕影院等前沿业态。甲级写字楼更成了企业总部与金融机构的“强磁场”,推动现代服务业占比显著提升,成为产业多元化的“助推器”。现在,项目年营业额预计超30亿元,创造了2万余个就业岗位,让商业活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如今,兰州中心229米的超高层建筑群,早已成为兰州天际线的亮眼符号。项目与省博物馆、地铁1号线深度联动,织就“文化+商业+交通”的黄金走廊;融合美国希尔顿、日本和桥机构等全球顶尖设计理念,180部电梯、4000个停车位等硬件设施对标国际,让这里成为展现兰州“国际化大都市”风貌的新名片。

漫步天舞之苑,570米长的丝绸之路文化长廊静静铺展,壁画上的驼队与商旅故事诉说着千年底蕴,让商业空间与历史文脉在此交织出独特的火花;错落的绿化景观间藏着巧妙的雨水收集系统,既添了几分自然野趣,又拓展出公园般的休闲天地,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悄悄加码。商场内奢侈品零售的精致、电竞馆的动感等高端业态,更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引领着消费体验的持续升级。

“兰州中心将持续强化差异化定位,在高端商业与传统文化保护中寻求平衡,通过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持续释放城市综合体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兰州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宋克均说。

城市更新深化离不开政策机制支撑。强省会行动以来,市自然资源局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摸清存量资源,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差异化规划和土地政策,鼓励多元合作模式,协同推进城市更新。

政策创新上,该局强化规划引领,将城市更新要求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西北首个获批的《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提升宜居品质等为导向,分类引导存量空间盘活,重点推进雁滩、马滩等区域更新,划分4类更新单元实施差异化管控。详细规划层面,统筹更新改造需求,将低效用地、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统筹纳入,初步划定31个城市更新单元,总面积约84.36平方公里,并开展多领域研究。

生态修复绘城韵环境优化暖民心 城市更新点亮居民“微幸福”

黄河穿城而过,青山环伺左右,兰州的生态画卷,正以系统治理为笔、以全民参与为墨,徐徐铺展。从两山之上的“绿意蔓延”到城市里的“园林织锦”,这座西北古城正以生态修复破解发展难题,以环境优化提升城市能级,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黄河边,蓝天下,晨练的老人伴着流水声打太极,孩童在柳荫下追逐,这幅“人水和谐”的画卷,藏着水质治理的坚实答卷。黄河干支流国控断面优良率100%,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这份“双百”成绩单背后,是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全天运转,是庄浪河流域生态的治理,是入河排污口的精准整治。枯水期里,多部门联合巡查的身影踏遍河岸;跨界流域间,生态补偿协议织密共治网络;智慧管理体系中,19座水质监测站24小时守护母亲河。如今,二类水质的黄河水穿城而过,不仅送下游一河清水,更让“黄河之滨也很美”从愿景变为日常。

河畔的清波滋养着城市,山间的新绿则守护着家园。春日的南北两山,铁锹与泥土的碰撞声、水桶倾倒的哗啦声,奏响了最动人的“植绿交响曲”。省委办公厅的干部扛着树苗攀上陡坡,省政府办公厅的职工提着水桶穿梭林间,省林草局的技术员蹲在树坑旁比画:“坑深够了,再把苗扶正些。”这场省市联动的包片绿化行动,正让两山换新颜。上半年,“省门第一道”新造林3289亩,退化林分修复6848亩、改善灌溉面积6938亩,栽植苗木34.86万株;中通道红线外47.2万个鱼鳞坑等待新绿入驻,红线内(已通车段)完成土壤改良192亩,乔木栽植5557株,灌木栽植35万株。如今,两山的绿意正沿着山脊蔓延,为城市筑起生态屏障。上半年,兰州市新增城市绿地60.2公顷,更新栽植国槐等乔木4320株,栽植高杆月季等彩叶树和花灌木1.18万株,小灌木32.8万株,地被花卉7万平方米,提升天水路、酒泉路等城区主次干道景观效果,推进城区园林绿化提质增效。

以“生态”为笔、以“民生”为墨,兰州市既完成了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更实现了治理理念的深度革新。它不仅让城市的肌理更具活力,也让生态优势转化为长远发展的动能,不断推动黄河之滨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更多与更新同行、与幸福相伴的新篇章。

智慧城管提质增效 精细化治理护航居民绿色宜居

秋日的兰州,苍穹澄澈,风清气爽。在高新区红星紫郡小区,智能垃圾分类箱房遇人自动感应开启;城关区的街头瓜果摊前,扫码即可清晰查询经营信息;市城管委数字中心的巨幅大屏上,环卫作业车辆的实时轨迹正动态跳动……从社区末梢到城市中枢,智慧城管正赋能城市更新,让精细化治理渗透到兰州的每个角落,重塑着城市的治理肌理。

城市更新的根基在社区。在红星紫郡小区,4座智能垃圾分类箱房成为居民生活的“标配”。居民马阿姨投放垃圾时,箱房的红外感应装置自动开启投放口,完成垃圾投放后会响起语音提示并自动关门。小区物业经理指着箱房说:“智能垃圾分类箱房通过红外感应、重量计量等技术实现精准分类投放。以前垃圾混投现象很普遍,现在有了智能设备和督导员,分类准确率大幅提升。”

不仅是社区,兰州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已实现全域覆盖、全链完善。目前,主城区53个街道、338个城市社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5万余个分类收集容器、1485辆专业收运车、34座转运站构成了完整的垃圾处理“毛细血管”。在末端处置环节,已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厨余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各1座,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构建起“分类投放—专业收运—科学处置”的全链条治理闭环。

街头治理的精细化,藏在小小的二维码里,更藏着城市管理的民生温度。每年6至9月瓜果上市旺季,如何平衡市容管理与农户生计?兰州市城管委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实地勘测424处共2027个点位,在不影响交通消防的前提下划定专属经营区,为每个摊位建立电子档案。“扫码能看摊主信息,还能提建议,买瓜也买得踏实。”市民李女士扫码购买西瓜时,手机上清晰显示出摊主的身份信息和经营范围。对街头摊贩的管理从粗放整治转向精细服务,既守住了城市秩序的底线,也护住了农户增收的饭碗。

走进市城管委数字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智慧环卫系统显示着全市环卫车的实时轨迹;共享单车监管平台实时展示着全市共享单车的分布、停放等情况;智慧公厕的氨气浓度、人流量等指标一目了然……这个整合了多个业务系统的“智慧大脑”,正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

“以前靠经验安排环卫作业频次,现在看数据说话。”市城管委数字中心工作人员演示着系统功能,点击屏幕上的洗扫车等车辆图标,作业路线、时长、覆盖率等数据即刻显现,让环卫作业质量有了量化标准。如今的兰州,正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也让城市更新之路朝着更加宜居、更具韧性的方向稳步前行。

兰州正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在城市更新的征程中稳步前行。(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记者 郑丽君 常金亚 陶奕冰 马艳玲)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