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在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农家院落里,绣娘郑秀莉指尖翻飞,正用彩线在绸缎上绣制东乡族特有的“盘绣”纹样。“以前买瓶护肤品都要犹豫,现在每月靠刺绣能挣3000多元,不仅能给娃买新衣服,还能攒钱报班学习。”她举起刚完成的抱枕,细密针脚中不仅蕴藏民族文化,更绣出了农村妇女的底气。
这根绣花针的背后,是东乡县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土本土公司”)推动的一场非遗创新。从“闲时手艺”到“指尖产业”,从“无人知晓”到“三登国际T台”,东乡刺绣的蜕变,成为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传统纹样如何走向现代市场?
2018年时,东乡刺绣仍多以枕套、鞋垫等传统形式出现,纹样单一,难以吸引年轻人。为突破这一困境,土本土公司联合16家设计团队与品牌企业,深入挖掘东乡“几何纹样”“自然图腾”等文化内涵,将盘绣、平绣融入现代用品。土本土公司创始人、“东乡绣娘”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马箫箫介绍:“我们将‘太阳纹’绣在眼罩上,‘牡丹纹’用于手提包,累计开发出刺绣拖鞋、折扇等110多款产品。”仅2023年,公司就推出30种新品,产品附加值提升超20%。
标准化生产则让“指尖技艺”转化为规模产业。通过60期培训,土本土公司累计培训4000余名妇女,讲授了刺绣技法、色彩搭配和产品质检等内容。绣娘郑麦麦表示,规范化培训让她的作品合格率从70%升至98%,收入也实现了翻番。
截至目前,土本土公司的东乡刺绣已销售32万件,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2023年通过12场直播创收100余万元,传统手工艺经由电商进入了全国市场。
山区非遗怎样走向世界?
东乡刺绣屡次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品牌曝光超3亿人次,连续斩获“甘肃妇女手工创业创新网络大赛金奖”……短短几年,东乡刺绣从区域小技艺跃升为省级非遗项目。
“要让东乡刺绣被看见,首先得有‘身份证’。”马箫箫介绍,2020年,“东乡绣娘”成功申报省级劳务品牌,同年公司扶贫车间获评“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4年,东乡族刺绣工艺正式升级为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东乡刺绣迈出了品牌化的关键一步。
品牌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立体式传播。线上,土本土公司在新媒体平台发布100余段品牌故事与工艺展示视频,邀请明星助力推广,让网友直观感受“一根线如何绣出千年文化”;线下,从上海时装周的T台秀到中国石化央企消费平台的入驻,从研学交流中心的体验活动到“天才妈妈”公益品牌打造,东乡刺绣不断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最难忘2021年第一次带绣娘们去上海走秀,她们穿着自己绣的服饰站在国际舞台上,眼里的光让人感动。”马箫箫说,那场秀不仅让东乡刺绣被更多人知晓,更让绣娘们找回了自信,“她们意识到,自己手里的绣花针,能绣出比大山更辽阔的世界”。
如今,“东乡绣娘”已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2000余名妇女参与刺绣制作,500余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160名优秀学员成为品牌骨干,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继涌现。
未来,绣花针还能绣出什么?
土本土公司计划推动东乡刺绣从“卖产品”转向“输出文化”:联合主流媒体讲述绣娘故事,强化IP影响力;在一线城市设立品牌体验中心,推动沉浸式文化传播;继续参与国际时装周,提升“全国刺绣看东乡”的认知。
马箫箫介绍,公司还将协同腾讯、阿里等企业为绣娘提供线上课程与外出学习机会,搭建数据库管理系统,精准匹配技能与市场,并计划与3-5家知名企业联合,开发高端定制产品,让东乡刺绣走进百姓家,也步入高端市场。
绣娘郑秀莉对未来充满期待:“我想学设计,把东乡故事绣进更多的作品里。希望以后我的孩子能穿着我绣的鞋、背着我绣的书包,骄傲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
一根绣花针,连起千年非遗与乡村女性的未来。在东乡,刺绣正让更多妇女用双手绣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