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兰州蓝”到“陇原情” “爱心屋”架起残疾人就业暖心桥

来源/ 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5-08-25 10:07:38

从“兰州蓝”到“陇原情”

“爱心屋”架起残疾人就业暖心桥

“爱心屋”是让生活发光的舞台

周末的兰州,黄河风情线游人如织。在百年地标中山桥前南广场向西200米,一抹明亮的“兰州蓝”格外醒目——这是城关区“爱心屋”助残就业项目的标志性建筑,正值旅游旺季,爱心屋前顾客盈门。这些分布在兰州景区和商业区的23个“爱心屋”,已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暖心驿站”,在黄河之滨书写着助残扶弱的温情故事。

中山桥前蓝色风景

从“沉默角落”到“就业舞台”

“您好,欢迎光临!”在中山桥北侧的“爱心屋”里,28岁的闫炜铮带着腼腆的笑容招呼顾客。“我要一根烤肠”“一瓶矿泉水!”不断有游客点单,他立刻应声:“好嘞,您稍候!”烤肠机热气氤氲,他熟练地夹出烤肠、串上竹签,又从货架取来矿泉水。这个被评定为智力三级残疾的年轻人,曾自卑得很少出门,如今却成了店里的“销售冠军”。“7月份收入3400元,工作以来攒了三万多,我想攒钱娶媳妇!”他憨厚地笑着。

55岁的魏家军正在货架前整理矿泉水。肢体三级残疾的他腿脚不便但双手动作麻利,趁着客流间隙还在快速整理货架。“以前在面包店打过工,后来失业回家。现在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生活有奔头了。”他说,今年4月经残联推荐上岗,家庭收入增加了,还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同样肢体三级残疾的黄应州则在文创产品销售区获得了生活的动力。他详细地向过往的游客介绍:“您看这个针织杯垫,是我们残疾人工坊做的,图案是中山桥和黄河母亲呢!”有游客驻足挑选时,他会细心讲解每件商品的工艺故事。话语间的自信,让游客看到了残疾人融入社会散发的光芒。

这些场景并非个例。在兰州,“爱心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残疾人封闭的生活空间。数据显示,仅城关区11处“爱心屋”就招募了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他们中有的是残联结对关爱对象,有的曾长期失业在家,如今都在景区商铺里自信地工作着。

政企携手“公建民营”

从“单一帮扶”到“系统赋能”

西固区残联“爱心屋”水站在高考期间为学生送清凉

“爱心屋”成为融入社会的“桥梁”

“爱心屋项目是‘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的具体实践,我们通过‘公建民营’模式,让国企和爱心企业参与托管运营。”城关区残联项目负责人王锦东介绍,城关区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精选旅游景区和商业区布局网点,每处安置1至2名结对关爱对象或其家属、1名轻度残疾人,并配备专业就业指导老师。

走进“爱心屋”,蓝色建筑主体悬挂着“爱心助残”标识,公示栏、工作牌规范整齐。运营方对残疾人实行“弹性工作制”,旅游旺季每月工作累计不超过80小时,既保障收入又兼顾身体状况。上岗前,残疾人会接受系统培训,闫炜铮就是通过培训从“紧张生涩”变得“收款打包一气呵成”。

以中山桥北广场东侧“爱心屋”为例,托管企业甘肃陇原巧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非遗”手工产业,不仅销售残疾人工坊的产品,还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该企业被省妇联授权运营陇原巧手品牌,已举办残疾人培训班35期,培训500余人次,20类1000多种非遗手工艺品远销10多个国家。在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兰州汇爱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的“爱心屋”则聚焦心智障碍青年,他们携手纯净水、雪糕品牌打造甘肃首个“心青年”水站。皋兰县的“爱心屋”由甘肃农连农餐饮公司托管,以“甘小猪”品牌开展生鲜销售。红古区的网点则由养老服务企业运营,安置4名结对关爱对象……不同企业根据残疾人特点“量身定制”运营模式,让帮扶更精准、更可持续。

从兰州到全省

爱心屋织就助残就业“一张网”

“爱心屋”的温暖实践,正在甘肃全省铺展。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部要求和省上有关精神,2024年,省残联在全省残联系统启动实施了“爱心屋”助残就业建设项目,出台《甘肃省“爱心屋”助残就业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共建成投运101个“爱心屋”(兰州市11个),帮助196名残疾人或结对关爱对象家属走上工作岗位。2025年省残联决定继续实施“爱心屋”助残就业建设项目,在全省14个市州、兰州新区和甘肃矿区新建设40个“爱心屋”,其中下达我市建设任务12个。截至6月底,我市12个“爱心屋”已全部建成投运,落实建设资金70万元,共安置21名残疾人或结对关爱对象走上工作岗位,确定托管运营企业和社会组织10家。经过两年时间,我市共建成运营23个“爱心屋”。

全省范围内,“爱心屋”不仅是就业场所,更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桥梁”。在运营中,各地探索出“就业+康复+社交”的复合模式:有的网点设置“残疾人技能展示区”,让游客直观感受手工艺品制作过程;有的定期组织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打破社会偏见;还有的与学校、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让残疾人技能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看着残疾人从最初的胆怯到后来主动招呼顾客,我们真切感受到实施项目的意义。”兰州市残联就业扶贫科科长马玉成的话道出了无数参与者的心声。对闫炜铮来说,“爱心屋”是攒钱成家的起点;对魏家军而言,“爱心屋”是重拾自信的港湾;而在黄应州看来,“爱心屋”是让生活发光的舞台。而对城市来说,这些蓝色的小屋,是城市文明的温暖注脚——当残疾人能够通过劳动获得体面收入,当社会各界通过“公建民营”凝聚助残合力,黄河之滨的“兰州蓝”,便成为丈量城市包容性的标尺。

如今,甘肃“爱心屋”项目仍在继续推进。那些分布在景区、商圈的蓝色建筑,像一颗颗温暖的种子,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既为残疾人铺就就业之路,也让“爱心甘肃”的理念,随着黄河水流向更远的地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 杨潇 文/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