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州返乡大学生暑期深入街道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来源/ 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5 10:07:31

基层淬炼青春志 家乡书写赤子情

兰州返乡大学生暑期深入街道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处暑已过,暑气渐消,这个暑假迎来尾声。从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回到家乡兰州的学子收获满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带着校园中习得的知识,走进街道社区,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或是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或是投身于乡村振兴实践,或是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用脚步丈量金城的广袤,以实干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在一线历练中提升素质本领

大学生志愿者李欣芮(右一)和社区工作人员为高龄老人过生日

“奶奶,我们来做个入户登记,看看您和家里有啥需要帮忙的事儿。”城关区大众巷社区的居民楼里,西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李欣芮正敲开今天的第五户老年人家门。随着老人的陈述,她手上表格的相关内容也已经填好——近一个月的实践打磨,让她对这项工作熟稔于心,也真切尝遍了基层一线的“酸甜苦辣”。

李欣芮的暑期实践,核心工作是协助社区助老专干完善中老年居民档案。从高龄、独居、空巢到失能老人,她要逐户核实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紧急联系人等关键信息,还要把最新的养老、医疗、社保等惠民政策讲给老人们听。

“基层工作真的不容易。”她坦言,即便穿着社区红马甲,入户时仍常遇“三难”:进门难、沟通难、建立信任更难。不少老人对陌生人存在较高的警惕性与戒备心理,部分高龄老人因听力与视力衰退,存在沟通障碍,时常出现理解偏差、答非所问的情况。好在社区助老专干的言传身教给了她底气:学着用拉家常的方式自我介绍,把政策术语换成“大白话”,在聊天时悄悄观察老人的情绪变化……慢慢地,她学会了用真心换真心,用耐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像李欣芮这样投身基层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依托2025年兰州市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与“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平台,他们通过自愿报名参与,结合自身特长被合理分配,遵循就近服务原则,在团市委及全市各县区团委的统筹协调下,奔赴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乡镇村社等岗位,以青春之力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浪潮。

过去的一个月里,20岁的海南师范大学学生康家晶的身影活跃在整理资料、社区宣讲和办公室日常工作中,在红古区海石湾镇火车站社区度过了充实的暑假。谈及选择基层岗位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康家晶直言有份“双向成长”的期待。“我不想让假期只停留在放松上,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她坦言,既想跳出校园视角,实地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希望在实践中“真刀真枪”练本领——直面社会问题、学处理事务、练情绪管理,“这些都是课本教不了的成长课”。

在乡野阡陌中锻炼专业能力

兰州理工大学学生绘制墙绘

走进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一面150余米长的墙壁正悄然发生着蜕变。3D立体坦克的履带似要碾破墙皮,炮口直指天际,仿佛下一秒就会带着硝烟冲出墙面;胜利之手紧握冲锋号角,十余米长的红色飘带在墙上游走,风动之感扑面而来。革命斗争的壮烈场景、先辈冲锋的英勇身姿在墙面上徐徐铺展,吸引着过往村民驻足凝视。

这支让斑驳墙壁焕发新生的队伍,是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暑假伊始,20多名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颜料桶、画笔和脚手架进驻村庄,耗时一周完成了墙绘创作。队长李海峰回忆,大家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就从学校出发,有时忙到晚上九点才返程。“顶着烈日作画确实辛苦,但村民们的关心总让我们干劲十足。”他笑着说,大伙儿不仅送来清凉的水,还在一旁不时鼓劲。“能通过画笔把这片土地的红色历史‘刻’在墙上,让更多人看见,所有付出都值了!”

在庆阳、平凉求学的两名兰州籍大学生,放暑假后也自发加入了李海峰的绘画团队。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她们拿起画笔、提上水桶,一心想把这次社会实践做好——要在故乡乡野的百米长墙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这两位同学不仅专业技能扎实,精神也十分可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幅作品,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李海峰称赞道。

当参与墙绘的同学用画笔勾勒乡村新貌时,另一批大学生正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西北师范大学的王杰和他的同伴们以农家书屋为阵地,既当图书协管员又做托管班老师,为留守儿童带来别样的暑期陪伴。

“来,小朋友们排好队,咱们去看机器狗表演啦!”王杰仔细清点着队伍人数,阳光下的孩子们雀跃不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不仅组织趣味活动,更发挥专业特长开设特色课程,耐心辅导作业。短短一个月,这位“大哥哥老师”就用真诚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羞涩腼腆,到后来变得开朗自信,这种变化在我们的陪伴中越来越明显。”王杰说,看着孩子们在学习时眼中光芒像星星般闪烁,他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志向,“我想通过西部计划投身支教事业,用教育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未来。”

在服务他人中体悟志愿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赵雅琪指导孩子们做手工

午后的阳光透过安宁区图书馆的玻璃窗,洒在尹蓝笛为“红领巾爱心托管班”的孩子们整理绘本的手上。这位外交学院外语系的大一学生,正以一场特别的“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光彩。

在图书馆的这段时间里,尹蓝笛的身影活跃在各个角落。爱心托管班里,她耐心解答孩子们的提问,陪他们做游戏、读故事;绘本阅读分享会上,她用生动的讲述带领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非遗手工课中,她认真地陪伴孩子们捏出泥塑、剪出窗花……看着孩子们小脸上闪烁的专注光芒,尹蓝笛笑着说:“原来陪伴成长是这么温暖的事,参与这些志愿服务真有意义!”

除了与孩子们的互动,整理书籍、上架排架等日常工作也成了她的“必修课”。在看似琐碎的重复中,她不仅重拾了阅读的乐趣,更体会到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易——每一份有序,都藏着无数人的默默付出。

“来之前只想为家乡做点事,来了才发现是家乡在教会我成长。”尹蓝笛坦言,这次实践让她对志愿服务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付出,而是在服务中收获感动,在奉献中明晰价值。

在今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并非少数,东北师范大学20岁的赵雅琪便是其中之一。她以共青团红古区委青少年宣讲活动志愿者领队的身份,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热情融入每一项工作中。

从统筹协调志愿者、制作宣讲PPT,到登台讲解、维护现场秩序、撰写活动简报,每场活动赵雅琪都全程参与,从不缺席。“青少年心理健康”“反电诈小知识”“塞罕坝精神”……每场宣讲她都用心准备,在活动过程中传播精神、收获感动。

更让她难忘的,是与孩子们相处的温暖点滴。从初见时的腼腆疏离,到后来的熟络亲近,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像一束束暖阳照进她心里。宣讲结束后,她总会留下来陪孩子们做手工、玩游戏,当孩子们把亲手捏得歪歪扭扭的黏土小花塞进她手里时,“心里暖得快要溢出来”。她说,自己更像孩子们的大姐姐,这份纯粹的互动成了彼此最珍贵的礼物。

“高中是双优生,大学是公费师范生,我的求学生涯一直受着国家和家乡的帮助。”赵雅琪的话语里满是感恩,这段经历也让她对“奉献”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与家乡之间一场温暖的共生成长。如今实践虽已结束,她心中的方向却更加明确——未来要带着这份从故土汲取的“泥土的温度”,投身基层教育,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与国家的培育。

 ·记者手记

  青春在暑期实践中拔节成长

走进兰州市多个县区的暑期社会实践点位采访时,大学生们在细微处流露的真诚最令人难忘。西北师范大学李欣芮从“进门难”到用“大白话”赢得老人信任;海南师范大学康家晶在琐碎工作中学到“课本教不了的成长课”;还有烈日下绘墙的团队、陪伴留守儿童的王杰、被塞了满手黏土小花的赵雅琪……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我在采访中收获的最宝贵财富。

“来之前想为家乡做事,来了才发现是家乡在教会我成长。”尹蓝笛说的这句话,是当下大部分大学生的共识。投身暑期社会实践中,这些年轻人展现的是超越功利的态度,他们沉下心去感受、去服务,更懂得在“给予”中“汲取”,也在心灵深处懂得“奉献”的意义。

这场遍及兰州的社会实践,如同一堂广阔而生动的“大思政课”,不仅让青春在热土兰州拔节生长,也让兰州发展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更具活力。这或许正是共青团兰州市委搭建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最深刻的意义——当青春与实践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年轻个体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市与一代青年“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瑞 见习记者 陈培捷 文/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