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智库建言】让扶贫资产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2 10:17:26

【智库建言】

让扶贫资产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令雨龙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我省作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且成果丰硕的省份,积累了大量的扶贫项目资产。我们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资产良性运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长期支撑。

持续深化产权改革。近年来,多地探索的“三权”分置改革,在所有权层面,公益性资产通过法定程序明确权属,经营性资产推行股权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到户资产则以确权证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通过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结构性分离,不仅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更让资产从“僵化占有”转向“动态流转”,为资产盘活提供了制度样本,为全省各地合理配置扶贫资产,打破地区间要素流动的限制提供了有力支撑。要进一步深化土地要素改革,推动承包地规模化托管、宅基地使用权有效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创新举措,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打开政策窗口,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激发市场动能。市场化运营是激活资产效能的关键一跃。多地实践表明,采用“分层运营、融合增值”模式,能有效盘活农村资产:对公益性资产,通过政企合作引入专业力量提升运营效能;对经营性资产,借助证券化、股权化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对到户资产,则以联营联管推动集约利用。我省特色农业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独特,释放扶贫资产价值需打破“就资产论资产”的局限,通过产业链重构激活潜力:纵向延伸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横向拓展“农业+”多元业态,促进产业融合。让扶贫资产深度融入特色产业与新兴业态,实现“老树发新芽”,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市场竞争力,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市场活力。

加快数字技术变革。数字技术因其打破传统产业时空局限,正在重构乡村资产的管理方式。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摩擦,让资产确权从“纸质证书”升级为“数字指纹”;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资产状态,进一步提升效率;大数据分析催生出精准决策模式,通过收益预测模型优化经营策略,借助供需匹配平台实现资产高效配置。甘肃地域广阔,部分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复杂,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不便。数字技术赋能有助于实现对扶贫资产“全周期、可视化、可追溯”的智慧治理,并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力提升治理能力。资产盘活的深层挑战在于利益协调。资产盘活涉及多元利益协调,呈现“三重平衡”逻辑:一是风险防控维度,构建“保险托底+预警机制+应急储备”多层防护网,守住资产安全底线;二是收益分配维度,设计“保底分红+按劳取酬+发展积累”弹性结构,兼顾公平与效率;三是主体关系维度,打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协同格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外部助力与内生动力。我省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参与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升。需以制度破局,通过完善议事协商、监督评价等机制,推动农民从“被动受益”转向“主动参与”,激活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筑牢治理根基。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