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聚焦】
流青溢翠香满园
——庄浪县打造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见闻
日光温室里种植的红菠菜。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杨唯伟 张燕茹
一颗颗乳白色的“白雪公主”贝贝南瓜,圆鼓鼓地悬挂在宽阔枝叶间;一串串绿中透白的“白不老”白芸豆,繁密地结荚在绿莹莹的藤蔓上;一株株茎柄鲜红、叶片嫩绿的红菠菜,水灵灵地长在无土栽培营养液里……这些市场上少见的绿色有机精品果蔬,却在西北黄土高原庄浪县良邑镇的农业产业园里蓬勃生长。
这是庄浪县围绕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目标,依托城郊乡镇区位优势,招商引进山东寿光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
良邑镇何川村村民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从“单一品种”到“量质齐升”
步入该产业园一期项目基地,在连栋智慧型玻璃日光温室内,试验试种的精品蔬菜多姿多彩,色泽浅绿、叶片细碎的毛芹菜,绿中泛青、阔叶厚实的甘蓝,油光发亮、散发辣香味的螺丝椒。仅仅生菜就有西生菜、罗马生菜、番茄生菜、北山三号、花叶生菜等不同品种,呈现出球形状、卷叶状、散叶状等不同形状及不同颜色。
“这些生菜叶子嫩脆,清爽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消炎等作用,目前天气炎热,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山东寿光中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韩文杰说。
品种选择和育苗生产是设施农业的首要环节。“这里种植的果蔬品种大都来自国内外优质的水果蔬菜新品种,还有我们公司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在甘肃河西走廊这个全国最大的花卉蔬菜制种基地繁育成功后,再将种子在庄浪产业园进行工厂化育苗,并对市场前景好的品种扩大生产,最后订单运销到山东寿光这个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韩文杰介绍。
来到二期项目基地,在薄膜连栋日光温室里,贝贝南瓜绿意盎然,长势正旺。“以前我们种的老南瓜,一个几十斤重,当时追求个大、量足,现在可是讲究小而精呀!”良邑镇何川村村民苏有莲一边忙着分枝、打杈、摘茎,一边指着瓜蔓说,“要把多余的枝杈摘掉,让每一株枝蔓上只结5个南瓜,这样保证营养充分地供给少量的南瓜,1个南瓜长到八九两,就能采摘上市了。”
“白色的贝贝南瓜不同于深绿色、橘红色的贝贝南瓜,口感特别甜糯绵软,是市场上的‘网红’蔬菜,从日本引进原原种,在河西走廊试种成功后,目前在国内各个蔬菜基地示范推广。目前市场上1个白色贝贝南瓜售价12元。”韩文杰说,产业园今年6月定植的南瓜苗子,预计9月采摘上市,1亩地纯收入约3万元。
温室里,枝蔓上还结着一颗颗饱满的小西瓜,由网兜吊起来,但部分西瓜叶子上泛白。“前段时间西瓜生了蚜虫病,我们采取生物防治的办法,喷洒了微生物菌剂,对西瓜后期生长极为有利,使西瓜品质好,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韩文杰说。
该产业园注重发展绿色农业,普遍悬挂黄板、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防控病虫害,尤其是运用生物防控方法,尽量不打化学药剂,着力提高果蔬质量。同时,大量施用鸡粪、豆粕等生物腐熟肥料,配施生物菌剂、生物酶,有效预防了病虫害的繁殖生长,配备的智能化设备,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白色贝贝南瓜。 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耕”
该产业园汇集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不同的是,果蔬作物既有无土栽培模式、水培栽培模式,还有支架基质栽培模式。相同的是,每个温室里都配套了两三个巨大的贮肥罐,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供给作物水肥营养液。工作人员点击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喷灌系统即刻启动,播洒着细细的“雨雾”,伴随着“沙沙沙”的细雨声,果蔬作物舒展着绿枝碧叶,充分“享受”营养液的滋润。
“温度有点高,30摄氏度为宜。”工作人员观察到温室里显示温度为35摄氏度、湿度为40RH,点击控制系统相关按钮,温室四周安装的雨帘“嗡嗡”启动,风扇飞速转动,传来阵阵凉意。
但见温室里还悬挂着一方方黑色的石墨烯农业发热板,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和作物需要及时提高温度。韩文杰介绍,庄浪县冬春季气温低,有效日照时间为6至8个小时,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时就打开补光灯,对农作物补充红光、蓝光。同时,配套建成温室遮阳系统、自动卷帘机和保温被等附属设施,通过电脑手机联网即可操控。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显著的生产优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该产业园从数字温室、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到精准种植管理平台,通过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及光照等,不断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连栋玻璃日光温室每亩年产值高达10万元。
“日光温室里布设的智慧化控制硬件设施,以及大数据智慧控制中心等,都是在天津市河西区对口帮扶庄浪县的项目支持下,投入400多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有效提高了园区的智慧化水平。”良邑镇党委书记靳国璧表示,过去的传统农业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如今,现代设施农业为果蔬农作物创造了一个可控的生长环境,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农业模式,从过去的“看天吃饭”逐渐转变为现在的“知天而耕”。
据悉,该产业园已投资1.04亿元,一期项目建成1栋智慧型玻璃日光温室2176平方米,1栋三拱三膜连栋日光温室4224平方米、15栋日光温室3.3万平方米,二期项目建成4栋薄膜连栋日光温室1.8万平方米、68座春秋拱棚4.5万平方米,并配套建成大数据智慧控制中心、分拣中心、水肥一体化设施、制冰车间、恒温储藏库等。
工作人员操作智能控制系统。
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带农”
走出连栋日光温室,一座座小拱棚鳞次栉比,淡蓝色的膜面在骄阳照耀下熠熠生辉。
在小拱棚里,一株株豆角藤蔓沿着吊线高约两米,青翠葱郁的绿叶间,结满了一串串长豆荚,表皮光洁,粗细均匀。郭魏村村民张永华麻利地采摘着豆角,乐呵呵地说:“这种豆角名叫‘白不老’,长的时间越长、肉质越嫩,一根豆角共有9粒豆子,所以也叫九粒白,既能食表皮肉质,又能食豆粒,可以煮、炖、干煸,深受城里人喜欢。”她还说,自家有30多亩地,其中3亩地流转到该产业园,1亩地流转费800元,年收入2400元。
“我们庄浪气候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生长的蔬菜品质好,质好价高嘛,前些天,采摘了五卡车‘白不老’豆角共计15吨,发送到山东寿光市场,1斤平均售价4块5毛钱,最近受其他地区集中上市的豆角影响,价格虽然降到1斤3块,但还是同类蔬菜中价格中上者,这些豆角将陆续采摘到10月份。”良邑镇党委副书记柳渊说。
“以前自个种几亩菜,不知道卖到哪里,也不知道哪里的市场价格高。现在能跟着公司学到种菜的先进技术,这些农活很轻松,干一天收入100元。”何川村48岁的村民韩喜萍说,她曾经到宁夏银川建筑工地上干过活计,但家里70多岁的父亲无人照顾,去年7月她来园区务工,年收入3万多元,能在家门口打工,既有收入,还能关照到家人,日子好着哩。
高效益的日光温室种植收益,壮大了当地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当地村民收入。园区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园区务工、技术培训、种苗供应、订单生产等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村社近90人就近就地务工,户均增收3万元,流转土地360亩、土地流转收入28.8万元;为何川村分红10万元,郭魏村、陈岔村各分红5万元,不断增强了村集体经济。
据悉,园区一期项目基地种植的草莓、生菜、黄瓜等果蔬今年3月进入采摘旺季,已实现产值400多万元,二期项目基地种植的白芸豆、贝贝南瓜等,预计秋季进入销售旺季,可实现产值24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企业盈利等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