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理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2 10:17:19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张莎莎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其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文明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的宏观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惠民利民实践,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格局。一是建立民生领域权责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在基本民生领域的具体职责,强化基本民生领域的兜底责任,从全能型供给转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二是激活经营主体活力,为民生服务注入多元动能。要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民生服务和民生资源供给,有效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民生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三是打通社会组织参与民生资源、服务供给的渠道。吸纳一些发展比较成熟且具有一定规模、社会信誉度好的非营利组织、公益团体,利用其专业性强和资源储备优势,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在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通过建设“时间银行”等创新方式,将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可兑换的社会服务资源,既能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又能满足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

完善政策制度供给体系。横向上,重点突破涉及民生领域的部门壁垒,系统性破解制度供给碎片化的问题,推动民生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协同性,加强政策间内容的有机衔接、时序上的相互协调,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如针对“一老一小”,整合教育、卫健、人社、民政等部门资源,形成涵盖托育、基础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的全周期连续性服务政策包,实现政策目标与群众需求、资源配置的精准匹配。纵向上,优化纵向层级的传导效能,构建多级联动机制,实现政策精准有效落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政策找人”机制主动对接民生事项服务对象,确保民生服务实现“零跑腿”“零遗漏”。

技术赋能民生提质增效。一是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民意感知网络,利用收集到的海量民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深度挖掘、识别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逐步构建“一人一档”民生数字画像,为政策差异化制定和资源精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快“人工智能+民生”的深度融合。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民生资源的精准调度,提高民生资源利用效率。把人工智能接入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智能问答、自动分类,从而简化服务流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民生服务的响应速度和问题解决效率。三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群众对民生服务、民生资源供给质量的满意度,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

推动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加快推动民生服务事项上的“标准互认、服务互通、资源互享”,打通衔接堵点,使得各项服务能够跨越省界顺畅流转,实现“跨省通办”。二是推进各类民生服务高频事项在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方面的标准化,确保各地在办理相同事项时保持一致性,并适当预留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空间。三是以县域为枢纽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和服务在城乡间流动,将高频服务事项下沉至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单元,方便群众就近办理,减少群众办事的往返时间和成本,提高群众满意度。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