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三重赋能激活转型密码——兰州市红古区“十四五”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6 23:10:25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李明娟

“十四五”收官在即,兰州市红古区正以转型之笔勾勒发展新图景。从工业车间的技术迭代到物流枢纽的架梁铺轨,从便民商圈的业态革新到生态厂区的绿意盎然,这座地处甘青交界的城区以创新驱动强产业、区域融合拓空间、商贸升级惠民生,在多重赋能下实现质效兼优的跨越发展,为县域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创新引擎轰鸣 传统工业焕发新生机

工业是红古区发展的根基,而创新则是激活根基的核心密钥。“十四五”以来,红古区锚定“强科技”战略,构建“一带七心”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以技术突破推动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为工业转型筑牢制度支撑。

在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这一战略落地成效显著。传统主导产业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方大炭素深耕炭素新材料研发,以严苛环保标准与核心技术创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树立行业转型标杆;红安纸业聚焦设备改造与工艺优化,将生产车速从450米/分钟提升至650米/分钟,同等能耗下年产量从10万吨跃升至16万吨,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税费贡献稳居区域前列,以技术升级实现效益倍增。

与此同时,高端炭素、煤基循环等传统产业逐步摆脱路径依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链成群,一批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落地实施,形成“传统产业筑基、新兴产业赋能”的工业格局,推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

区位优势转化 融合发展打通新脉络

坐拥兰西城市群节点区位,红古区精准把握区域协作机遇,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力打造甘青交界融合发展桥头堡,而交通互联互通则成为破局关键。

交通升级为要素流动铺路,为产业协同与资源配置奠定基础。红古区重点推进交通基建工程,川海大桥、团结桥等已建成投用,织密区域交通网络;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新建项目紧锣密鼓推进,该项目采用互通立交与服务区合建形式,建成后将彻底破解周边“守着高速难上高速”的困境,打通区域发展“大动脉”。

依托“甘青大通道”交通优势,红古区现代化物流基地初具规模,服务兰西城市群的副食品基地、原材料基地加速成型。当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才、资本、物资等要素跨区域顺畅流动,兰州“卫星城”、西宁“前花园”、商贸物流“中转站”的功能定位日益清晰,在甘青区域协作中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经济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商贸迭代升级 民生福祉绘就新图景

商贸升级的核心要义是服务民生,红古区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系统性推进县域商业体系提质增效,构建“城区—乡镇—村”三级商业网络,目前11个社区已实现便民生活圈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消费服务。

线下业态率先突破革新,精准匹配多元消费需求。金成购“鲜风体验店”从传统超市转型为特色便民终端,现烤烤鸭等网红品类日均销量稳居高位,贴合日常消费场景;国芳缤纷汇打破单一卖货模式,转型打造集游乐、观影、餐饮、健身于一体的综合社交空间,屋顶公益性足球场更添民生温度,实现从“卖货场”到“生活圈”的场景升级。

线上线下加速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消费渠道与商贸边界。覆盖乡村的电商服务站点体系全面成型,西部再生资源信息交易、方大炭素跨境电商等平台多点开花,畅通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通道,既激活区域商贸活力,又推动商贸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让群众切实共享转型发展红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