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韩美莹
冬日暖阳洒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的山坡上,定西正隆家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正隆合作社”)的四层鸡舍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走进全自动化控温鸡舍,近20万羽海兰褐蛋鸡整齐排列在四层五列的“楼房”中,随着传送带缓缓移动,一枚枚圆润的鸡蛋沿着轨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分拣车间。
“现在每天产蛋16万多枚,产蛋率稳定在80%。”正隆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强站在监控屏前,轻点鼠标完成饲料投喂。从昔日的“万元户”到如今“日进万元”,他用了整整30年。如今,正隆合作社的鸡蛋不仅供应着周边超市和长期订单客户,更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外地,常常供不应求。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是产量跃升。正隆合作社的全自动化设备实现了温控、喂料、清粪、集蛋一体化操作,工作人员只需“一键启动”,鸡蛋全程不落地,粪污同步进入有机肥生产线。这套耗资数百万元的智能系统,使原本需50人管理的养殖场如今仅需10人,人力成本降低80%。更重要的是,机械化大幅减少人为接触,显著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鸡蛋品质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
产业振兴的红利正通过“两加三建四带”模式辐射青岚山乡。正隆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玉米,吸纳30名村民长期务工,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王大妈在分拣车间熟练地将鸡蛋装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
循环农业的链条在此延伸。鸡粪经发酵处理后,每年可生产5000吨有机肥,不仅满足了合作社自有800亩马铃薯基地的需求,还销往周边农户,每亩节约化肥成本150元。这种“养殖—种植—生态”闭环模式,让昔日的黄土坡蜕变为绿色循环经济带。
2024年,合作社年产鲜鸡蛋2000吨,产值达1960万余元;今年预计年产鲜鸡蛋将达2100吨,产值突破2000万元。青岚山乡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牧草种植2.2万亩,培育规模养殖场4家、养殖户104户,畜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已提升至25%。
站在新建成的有机肥生产车间前,张建强指着远处的荒山说:“明年计划再扩建2栋鸡舍,引入智能分拣系统,按鸡蛋大小、颜色精准分类,附加值有望再提高30%。”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枚枚鸡蛋正化身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孵化出强村富民的新未来。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