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陇西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文雪娅 崔 桓 康家豪
近日,记者走进陇西县文化馆“百姓舞台”现场,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锣鼓铿锵,丝竹和鸣,台上表演者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
“这都是老百姓自己组织的!从退休教师到小店老板,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社区里的大妈,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一位正在观看演出的居民高兴地告诉记者。
陇西县文化馆副馆长刘小龙指着“百姓舞台”外墙上的活动公示栏介绍说:“每周7天,十多个艺术社团的演出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器乐、小曲艺、秦腔、舞蹈、合唱……无论是演出还是排练,都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参加。”
这个始于2010年的文化项目,如今已从县城的一个小舞台,蔓延成覆盖全县社区行政村的文化现象,“百姓演、百姓看”成为舞台的主角。
一个完全由群众自发组织、自主参与的舞台,为何能持续火爆十五年?其生命力源于它成功激发了民间的文化创造活力。这里没有高门槛,只有对生活的共同热爱;这里不追求专业极致,却洋溢着最本真的快乐。它从一个“送文化”的接收端,演变成了一个“种文化”和“创文化”的孵化器。
“与‘百姓舞台’一样的场景,如今在陇西城乡各地随处可见。”刘小龙说,“十四五”时期,陇西县文化馆始终坚持文化惠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大力开展百姓舞台、一线服务、写意家园、春雨讲堂、艺启学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通过公共文化云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线上展览、慕课教学等数字化服务;定期组织文艺小分队、文化志愿者深入乡镇、村社,开展慰问演出、艺术辅导、送春联等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刘小龙说,下一步,陇西县文化馆将全会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力,强化创作引导力度,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动态管理与服务,用文化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