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牛“养”出红火好日子
初冬时节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寒风凛冽却挡不住产业发展的蓬勃热度。在龙山镇、马关镇、闫家乡的养殖基地里,一头头“张家川红花牛”红白相间的皮毛油光水滑——或在智能化牛舍里享用精准配比的饲料,或在标准化养殖场中自在踱步。作为2012年获批的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张家川红花牛”正凭借科技赋能,在牧歌、志洋、大发展等合作社及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实现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产业的跨越,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以前喂牛凭经验,玉米、麦麸、油渣随便掺,牛长得慢还爱生病。现在全靠‘科学配方’,不同阶段吃不同料,省心又高效!”龙山镇牧歌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龙指着饲料加工车间的智能配比系统,语气里满是自豪。合作社依托“张家川红花牛”地理标志养殖标准,联合县畜牧中心研发专属饲料配方:犊牛期侧重钙磷平衡促骨骼发育,育肥期优化蛋白比例提肉质,基础母牛期强化维生素供给保繁育。通过智能饲喂设备实现“定时定量、精准投放”。
“在张家川县红花牛养殖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饲草,扩建1.4万平方米养殖棚舍,建成12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车间,引进冷链加工设备。”李龙说,现在合作社养殖红花牛600多头,年出栏肉牛400余头,合作社的红花牛牛肉加工成产品后比卖原牛要多赚3000元,种植—养殖—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每年带动300多户群众增收。
在龙山镇郑家村志洋养殖合作社,“种养循环”让饲草供给有了“定心丸”。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种植饲料玉米,每年收储青贮饲料1200吨,不仅满足自家128头基础母牛的饲草需求,还能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优质饲草。
“我们选的玉米品种含糖量比普通品种高2个百分点,喂出来的红花牛肉质更嫩、香味更浓,完全符合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要求。”合作社负责人马志阳介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合作社带动140户群众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增收5.6万元,真正实现“种草养牛两相宜,农户企业双受益”。
闫家乡大场村养殖大户马建平的牛舍里,科技让“老把式”变身“新农人”。从最初3头牛起家,到如今存栏30余头红花牛,马建平的养殖之路越走越宽。“以前养牛全靠经验,牛舍温度不好控制,防疫也没头绪。现在搭建了恒温牛舍,每头牛有了自己的专属‘身份证’,手机APP就能记录饲喂、防疫情况,县乡畜牧技术人员会定期上门指导,完全按地理标志标准来。还有红花牛‘见犊补母’政策扶持,我们自己在手机上可以一键申报,操作简单,今年的12头牛犊领到1.2万元补贴,养牛越来越省心了!”马建平一边用手机查看实时数据,一边笑着说。
大场村在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成立了养殖互助小组,把精准饲喂、疫病防治等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村民,形成“大户带小户、小户连成片”的养殖格局,全村红花牛存栏量突破500头,全乡存栏突破5600头。
马关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冻精改良技术,更是让红花牛实现“优生优育”。合作社负责人李旭升领着记者走进良种繁育区,一头头健壮的牛犊正在吃奶。“以前自家牛繁育全靠自然交配,牛犊品质参差不齐。现在和国家科技特派团合作,引入优质肉牛冻精做胚胎移植,繁育成功率提升近30%。”李旭升指着牛犊说,改良后的红花牛体格更健壮、抗病能力更强。
“你看这牛肉的大理石花纹多清晰,肉质鲜嫩多汁,在宁夏、陕西的市场上根本不愁卖,收购价都比普通肉牛高得多。”目前合作社存栏红花牛460头,年繁育牛犊180至200头,借助地理标志品牌效应,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今年还计划引入肉牛体征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养殖全流程数字化。
科技赋能让地理标志“活”起来,也让红花牛产业“强”起来。近年来,张家川县围绕“张家川红花牛”地标产品,构建“良种繁育+科学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制定28项质量标准实现全程可追溯,引进屠宰加工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30%以上,还开发出牛肉礼盒、即食牛肉干等产品。截至目前,全县红花牛存栏达1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5.45亿元,带动8000余户农户增收,正朝着“创建5个万头养殖示范乡镇、打造高端牛肉供应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马丽莎)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