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博物】明清甘肃古书院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6 10:01:51

明清甘肃古书院

自明清以来,甘肃这片大地上曾遍布着一座座书院。它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府,更是维系西北文脉不坠、教化边地、培养士人的精神灯塔,在厚重的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文明传奇。

甘肃书院的兴起,与明清两代“治国以教化为先”的国策紧密相连。其发展轨迹,清晰地折射出中央王朝经略西北、文教敷施的深远意图。

明代是甘肃书院的肇始期。最著名的代表,莫过于由肃王府主导创建的甘泉书院(位于兰州)。肃王府作为明朝廷派驻甘肃的最高统治机构,其兴办书院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标志着儒学教育在边疆地区的“官方正朔”地位得以确立。此外,如河西书院(凉州)、仰止书院(巩昌)等也相继建立,它们多位于府县治所,格局严谨,以讲授程朱理学为主,为甘肃培养了最早一批的本土科举人才,使儒学文明的光芒持续照耀在河西走廊与陇中大地。

清代,尤其是乾隆之后,至同治、光绪年间,甘肃书院进入鼎盛时期。一方面,朝廷鼓励兴办书院,另一方面,在左宗棠等西北重臣的直接推动下,书院建设达到高潮。其中,兰山书院的崛起最具标志性。它由官方创办,被定位为“全省文教之枢”,是甘肃最高学府,全省优秀士子荟萃于此,其山长(院长)多为博学大儒,如清代著名学者吴镇、张澍等都曾在此执掌教鞭。与此同时,各地州县书院如雨后春笋,形成了兰山书院——府级书院——县级书院的三级教育体系,使文教之风自上而下,深入边地。

在众多书院中,有几所尤为突出,它们特色鲜明,共同构成了甘肃书院的璀璨星空:

1.兰山书院

位于甘肃兰州,是甘肃的“省会书院”,地位无出其右。其生徒来自全省,享受官费津贴(膏火银),竞争极为激烈。教学内容以科举所需的八股文、试帖诗为主,兼及经史词章。左宗棠督甘时,对其极为重视,增拨经费,遴选名师,使其成为西北人才荟萃之地。

2.求古书院

位于甘肃兰州,其创办意在弥补兰山书院偏重科举的不足。取名“求古”,意在“考究经史,溯本追源”。书院不设科举课程,专攻经史实学,生徒是已具相当功底的秀才。它与兰山书院一重科举、一重学术,相辅相成,满足了不同层次士子的需求,体现了清代书院教育的精细化分工。

3.五泉书院

作为兰州府级的代表性书院,它承上启下,为府属各州县培养生员(秀才),是士子通往兰山书院的必经阶梯。其规模虽不及兰山书院,但制度完备,管理严格,是地方教育体系中的坚实一环。

4.柳湖书院

位于平凉城北的柳湖公园内,其地风景佳胜,泉水潺潺。左宗棠在督师西征、驻节平凉期间,见此地人文荟萃但学舍简陋,遂捐出养廉银,下令重修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他增建学舍,募集书籍,并亲自为学子制定课程,倡导“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的务实风气。经此一番振兴,柳湖书院声名大振,不仅成为平凉的文化地标,更成为左宗棠在西北推行“教化”政策的一个缩影。

5.陇南书院

位于甘肃天水。依托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陇南书院学风扎实,经史并重。陇南书院的山长(院长)多由学问博洽、品行端方的硕儒担任。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服务于地方,更走向全国,成为维系陇右文化与中原文明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直至清末新政,陇南书院亦顺应时势,改制为新式学堂,但其数百年积淀的学术传统与精神遗产,已深深融入天水的城市文脉之中,至今仍在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6.阿阳书院

在陇中地区的静宁州(今平凉市静宁县),阿阳书院是清代地方教育体系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存在。其名“阿阳”,源自静宁的古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该书院由时任静宁知州主持创建,是典型的官办州县书院,其主要职能是为本州生童提供科举预备教育,并教化乡里。

这些书院的生命力,藏在独特的制度设计与教育理念中。建筑上,它们多遵循“讲学、藏书、祭祀”三位一体格局,柳湖书院的石桥牌坊、凤鸣书院的讲堂厢房,皆将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成就“天人合一”的育人环境。管理上,“官办为主、绅助为辅”是普遍模式,官员捐俸、士绅输财与学田租税共同构成经费支柱,确保教育绵延不绝。教学中,既重科举应试的八股文与试帖诗,也倡“经世致用”,舆地、算学、农书研究等实用之学并行,每月三次课试的严格考核与“膏火银”奖励机制,激励着学子勤学不辍。更可贵的是,书院常以楹联明志,“立异日功名,全在平时学问”的箴言,将修身与向学的理念深植人心。

至晚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后清廷推行新政,诏令所有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甘肃的兰山书院改为甘肃高等学堂,求古书院清末改制后,最初改为“甘肃高等学堂预备科”,后因新政军事教育需求,调整为甘肃陆军小学堂,五泉书院改为兰州府中学堂。至此,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其精神血脉,已悄然注入甘肃近代教育的肌体之中,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文明接力。

回望明清甘肃古书院,它们不只是冰冷的古建筑,而是数百年间无数陇人学子求知、思索与精神寄托的所在。在苍茫的西北大地上,这些院落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曾是这片土地上一道最深沉、最富希望的人文风景。它们所承载的兴学重教、经世致用的精神,至今仍是陇原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文脉的传承,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真正力量。

(甘肃日报编辑综合整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