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天水市秦州区:筑路架桥促振兴

来源/ 天水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16:08:09

秦州:筑路架桥促振兴

天水融媒记者 马凯 鞠玮莉 范少杰

初冬的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至甘谷县古坡镇道路上,红黄蓝三色标线在山间格外醒目,像一道彩虹延伸向远山。村民李旺红骑着电动车稳稳驶过:“这是我们一直走的必经之路,原来坑坑洼洼,现在平坦得很。不管骑电动车还是摩托车,出行方便多了。”

这条7.54公里的道路,起点在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终点与甘谷县古坡镇相连。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工程师陈首元站在新铺的沥青路面上介绍:“按照交通+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我们对这条路进行了升级改造。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6米,总投资1092万元。”项目于2024年4月底开工,同年12月完工投用,不仅方便了沿途村庄群众出行,更以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促进了城镇村三级客货邮融合发展。

道路的改善让农产品运输不再受天气制约。“路况好了,而且有专人清扫得很干净。”李旺红笑着补充,“现在村民们运输东西再也不怕下雨了。”

而在秦州区的另一处山水之间,藉口镇放牛村的放牛桥横跨河道,桥面宽阔笔直。许家河村村民张彦生正开着三轮车过桥:“原来拉点啥都得从河道走,现在有了桥,去镇上赶集、拉化肥都轻松多了,再也不蹚水了。”

张彦生特别提到苹果销售的变化:“原先客商收苹果时,大车进不去,我们得把苹果拉到外边。现在半挂都能进去,客商也很多,这个桥修得特别好。”

秦州区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任许存告诉记者,放牛桥全长54.04米,桥宽8.5米,设计荷载为公路一级。2020年8月的特大暴雨冲毁了原有的渡河工程,严重影响了放牛片区9个村群众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2021年3月项目动工,9月就建成投用,既补齐了乡村道路基础设施短板,又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一条路到一座桥,这样的变化在秦州大地不断上演。借助“四好农村路”带来的便利,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平南镇孙集、苏湾,娘娘坝镇钱家坝村等田园综合体,串联起苹果、秦州大樱桃产业基地,“农村公路+”的融合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促进了乡村旅游。

五年来,全区新建自然村通硬化路120条207公里,实施村道安防144条269.14公里,新建产业路72条141.9公里,新改建桥梁11座,过水路面改桥2座。如今,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91.281公里,16个镇全部通油路,420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全部通客车,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8%。

路修好了,养护更要跟上。全区设置区镇村三级路长880名,开发“护路员”公益性岗位481名,组建64支干线公路养护队伍……这些数字背后,是秦州区对每条农村公路的精心呵护。陈首元介绍:“我们强化道路养护和管理工作,通过日常养护提升道路使用年限,清理边沟、涵洞,避免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全力营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在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上,“天水出行天天行”定制客运平台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客货邮融合发展的示范创建,构建起“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新模式,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更加顺畅。

站在新建的放牛桥上眺望,车辆行人络绎不绝。这条路、这座桥,连同秦州大地上2391.281公里的农村公路,正悄然改变着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