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攻坚破难题 曲溪供水工程为天水百万群众送“甘霖”
天水融媒记者 马凯
初冬的秦岭西南坡,机械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响。80米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已初具规模,像一道坚实的臂膀,准备将溪流揽入怀中。这里是天水市曲溪城乡供水工程的施工现场,一个年供水能力可达7782万立方米的民生工程,正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坝顶,赵贵成已经来到了项目现场。这位水电三局曲溪项目的总承包项目经理,自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水利战线奋战了25个春秋。他身后,405.3米长的坝体如巨龙横卧,工人们正在1412米至1415米高程区间进行混凝土浇筑。“3号至6号坝段在1399.2米至1402米高程施工,7号至9号坝段提前81天完成阶段目标。”对于工程的各项数据,赵贵成了然于胸。
作为项目的“掌舵人”,赵贵成深知这个工程的分量。“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秦州、麦积两区百万群众长期面临的‘水质型’与‘资源型’叠加的缺水困境。”他望着繁忙的工地,眼神坚定地说道。从黄河羊曲峡谷到渭河曲溪沟岔,25年来他参与建设了6座大型水电站、3项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累计完成产值逾80亿元。但他说,这个工程格外不同:“我们正在项目建设一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在他看来,这项工程,“是国家水网宏伟蓝图在基层一线的具体实践。”
在坝体内部,总工程师滕炜正用手电筒仔细检查着混凝土的温度监测点。这位1991年出生的年轻工程师,参加工作刚满10年,已主导或参与研发了14项新型实用性专利、5项发明专利。“碾压混凝土大坝温度控制的好坏,决定大坝施工的成败。”他解释道,“温度控制不到位,会产生裂缝,影响大坝安全。”滕炜的工作,被同事们形象地概括为“质量守护神”“安全奠基人”。
问起他最近克服的难题,滕炜回忆起了取水口异形结构施工的经历。“我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反复推演对比了近10稿技术实施方案,才最终确定方案。”说着,他在施工图纸上比划着,“技术可行、质量可靠、施工便捷,还要考虑成本和环境影响,每个因素都要权衡。”
滕炜带领的这个平均年龄仅三十多岁的年轻团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从抢在汛期前完成河道疏浚,到半年多实现47万立方米的浇筑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年轻团队的拼劲。赵贵成评价他们:“虽是新组建的团队,却有着并肩作战的凝聚力与攻坚克难的韧劲。”
在工地上,温暖与汗水同样真实。滕炜至今难忘去年7月23日那个暴雨夜。“上游围堰水位猛涨,我们正在组织人员撤离。雨水和汗水在大家脸上都分不清了,但眼神里那股子‘坚决撤离不留一人’的狠劲,我至今难忘。”撤离结束后,大家都成了“泥人”,累得瘫坐在办公室里。这时,食堂师傅端着两大桶热气腾腾的姜汤进来,挨个给大家倒上。“他没说话,只是用粗糙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滕炜的声音柔和下来,“我捧着那碗滚烫的姜汤,看着身边这群刚刚还在与自然搏斗的同志们,一股热流从喉咙直暖到心里。”
工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项目曾因环保管控、河道沙金禁采而陷入困境。转机在2023年不期而至——一场洪水导致河道淤积,威胁下游长河村行洪安全,而项目又亟需建筑原料。多方协同提议的“河道疏浚+砂石再利用”方案,既解了民生防洪之忧,又破了工程原料之困。“这场绝境中的转机,藏着兼顾生态保护、民生安全与工程推进的责任与温度。”赵贵成说。
如今,252名施工及管理人员和226台(套)机械设备正日夜奋战。按照进度,大坝混凝土主体施工将在2026年9月30日前完成,12月31日前具备竣工条件。“我们必须确保实现‘2026年汛前完成大坝填筑、具备通水条件’的既定目标。”赵贵成说。
作为天水女婿,滕炜对这项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当想到未来天水人民用水的普通画面,自豪感是绝对有的。”他微笑着,“以后,我可以指着流淌的自来水,很平静但也非常骄傲地说,这水,有我流过的汗。它让我觉得,我的汗水,已经化为水滴,成为维系这座城市运转的血液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已经超越了完成一份工作的范畴。”
夕阳西下,混凝土运输车依旧像忙碌的工蚁,在施工道路上穿梭。赵贵成和滕炜还在工地上巡视,他们的身后,是正在长高的大坝,眼前是天水百万群众期盼的清泉。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