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间”托起民生“大幸福”
秦州区58家乡村就业工厂织就乡村振兴“增收网”
天水融媒记者 裴婷婷 张雷
在天水市巧手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35岁的常大姐手指灵巧地正将一颗颗珠片绣在布面上。“这儿既能挣点钱贴补家用,还不耽误中午接孩子做饭。”她笑着说,手里的活儿一点没停,“这份‘妈妈岗’的工作,我一干就是三年,心里踏实。”
常大姐口中的“妈妈岗”,是秦州区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与“顾家难”两重困境的创新之举。在秦州区,一座座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成为激活民生增收的新引擎,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照进了千家万户。
近年来,秦州区以“稳就业、促增收、固成果、兴乡村”为目标,将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作为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顾家难”的关键抓手,通过政策赋能、产业筑基、模式创新,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区58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已成为就近就业的“主阵地”,累计吸纳劳动力就业16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60余人,务工群众年均收入达2.2万元。
秦州区人社局劳务办工作人员谢雯表示,秦州区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的集群效应,全区车间已形成农产品加工、铁器加工、服装制造、手工编织等多元业态,让农村劳动力“不出乡镇有活干,掌握技能助增收”。
规范运营是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秦州区人社局联合镇政府、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组建联合督查组,通过实地走访、定期抽查等方式,对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的用工人数、工资支付、安全生产等情况开展全覆盖检查,同时对接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安全教育,既守住安全底线,又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实现“生产安全”与“就业稳定”双保障。
“我们通过‘建管并重、奖补并举’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推行‘转型提升一批、支持新建一批、规范退出一批’的动态管理模式,今年转型认定乡村就业工厂1家,新认定乡村就业帮扶车间7家,覆盖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增就业岗位80余个。”谢雯表示,在政策激励上,严格落实“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按3000元/人奖补”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性。
从政策红利到产业活力,从规范管理到人文关怀,秦州区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正以“小载体”发挥“大作用”。“以前想出去打工,可老人孩子需要人照顾,只能守着几亩地。”在娘娘坝镇的耀鑫工贸就业工厂里,正在操作缝纫机的田大姐感触更深,“现在从家走到车间就几分钟,收入稳当,还能学门手艺,我感觉特别满足。”
目前,秦州区像这样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星罗棋布,32.98亿元劳务收入与车间稳定薪资共同筑牢民生保障网。未来,随着“小升规”培育计划的推进,这些扎根乡村的“增收引擎”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