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11月17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通报“免费采捡白菜”有关情况调查结果。
通报称,经调查核实,此事系网络平台用户发布免费采捡白菜不实信息、部分网民转载传播、《红山晚报》记者未深入核实予以报道、部分群众受媒体误导采捡白菜、个别自媒体“失真发声”引发。相关涉事媒体、主办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被追究有关责任。
从通报看,部分传言与事实不符。比如,经测算,种植户的实际损失为9.52万元,而并非其在视频中所说的“两天的时间400亩地一扫而空”“损失达100万元”。目前,该种植户已得到相应补偿,同时也因夸大事实受到批评教育。
尽管如此,此次事件仍属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纵观事件来龙去脉不难发现,“流量思维”像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个人为了流量罔顾事实,媒体为了流量放弃核实,自媒体为了流量编造故事……信息链条的每一环都在追求点击、追求关注,却唯独忽略了对真实的坚守。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记者和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也败给了“流量逻辑”。
通报显示,黄某某为增加个人账号流量,最先在网络平台发布了相关视频,该视频随即被王某某、苏某某等网友转发。随后,《红山晚报》记者刘某某联系王某某、苏某某了解情况,在未到现场核实的情况下,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了题为《继免费捡土豆后又有新惊喜,赤峰一地可免费砍白菜》的视频。
也就是说,涉事记者既没有联系首发视频的网民黄某某,也没有跟种植户核实情况,更没有抵达现场,仅仅是联系了两名转发视频的网友王某某、苏某某,就把内容不实、题目“吸睛”的视频发布了出去。这种操作违背了新闻基本准则,该记者被注销新闻记者证一点都不冤。
这不仅是记者个人的职业素养问题,更暴露出媒体机构审核机制的系统性漏洞。从采编到发布,本该层层把关的流程,竟形同虚设。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一旦官方媒体开始采用“网传体”,专业记者也沉迷于制造“爆款”、撩人眼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防线就会变得脆弱不堪,“栽跟头”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本次事件中,普通网民的随手发布、自媒体账号的失真发声、部分群众的盲从参与,共同构成了一场“流量狂欢”。而专业媒体的加入,则让这场闹剧获得了不应有的公信力。真实让位于情绪,责任屈从于热度,哪里还有什么底线?
当前,部分媒体机构正在将“流量思维”制度化,点击率、播放量成了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严谨扎实的调查报道反而因为成本高、见效慢而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记者被迫成为“流量工人”,新闻专业主义在生存压力面前节节败退。
事实上,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在信息多元传播的时代下,媒体扮演的角色是“压舱石”而非“冲浪者”。媒体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多少“10万+”,而在于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优质信息。越是面对生存压力,媒体越要守住底线,守住核心优势。
总之,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对媒体行业来说,此次事件教训深刻。警钟再次敲响,需要反思的恐怕不仅仅是涉事的红山晚报。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