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年年喊“冻”年年难动?别让供暖“老问题”寒了群众心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孔德淇 时间/2025-11-19 12:10:09

孔德淇

寒潮再至,多地供暖“老问题”如期返场。小区室温不达标、投诉维权无门、设施维修拖沓……年年喊“冻”年年难动的循环往复,让不少群众在寒冬中倍感寒心,更让民生保障的温度打了折扣。冬季供暖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千家万户基本生活的兜底账,是检验民生保障成色最直观的温度计,容不得半点敷衍与拖延。(1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供暖顽疾年年复发,根源在于责任“中梗阻”、治理“慢半拍”与投入“偏科症”。监管端,部分地方将供暖简单推给市场,主管部门甘当“甩手掌柜”,常态化监督缺位,面对投诉仅以协调沟通了事,约束乏力;企业端,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运维投入缩水,甚至刻意降温,让“花钱买冻受”成为群众无奈;硬件端,老旧小区管网超期服役、跑冒滴漏突出,而部分城市片面追求建筑外观翻新,却对供暖等“里子工程”视而不见,让硬件短板成了改善供暖的“拦路虎”。

更深层的症结,是部分地方民生工作重口号、轻落实的作风弊病。整改措施年年出台却停留在纸面,缺乏钉钉子精神的持续推进,最终陷入年年承诺、年年落空的恶性循环,侵蚀着群众信任与政府公信力。

破解供暖“老大难”,首先要拧紧责任链条,让公共服务回归公益本质。主管部门需主动“亮剑”,建立覆盖温度、响应、投诉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将服务指标与企业资质、运营权限挂钩,对不达标、整改无效者坚决清退。同时畅通“接诉即办”渠道,让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结果。企业更需守住公益初心,把供暖服务当成民生责任而非盈利工具,在设备维护、应急抢修上加大投入,用实打实的服务回应群众期待。

硬件升级是破解难题的基础支撑,必须跳出“头痛医头”的被动思维。各地应将供暖设施更新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必改清单”,优先解决管网老化、换热站低效等核心问题,实现外在美与内里好同步提升。资金方面,可探索政府补贴、企业投入、居民分担的协同模式,避免改造因资金问题“卡脖子”。更要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推动企业从事后维修转向事前预防,定期巡检保养,将隐患消除在萌芽。

技术创新则为保障注入新动能。数字化手段已能打通供热全链条监管,智能系统可实时监测供热量、室温等数据,随室外气温动态调能,既省能源又保需求。部分地区的“按需供暖”实践,让群众可自主调温,还能提前预警故障、缩短维修时间,这类经验值得推广。以技术赋能,方能让民生保障从合格线迈向优质线。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供暖看似季节性“小事”,实则是检验民生底线的“大事”。群众对温暖的期盼,不仅是物理温度的提升,更是对政策暖意、社会温情的期待,这份期待直接连着获得感、幸福感与政府公信力。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破解供暖“老问题”,需要政府当好守护者,压实监管责任、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当好服务者,坚守公益初心、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当好联络者,畅通沟通渠道、协助解决难题。各方同心协力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彻底打破年年喊“冻”年年难动的怪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