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融一体”破壁垒 城乡携手奔富路
我市全力打造城乡融合“金昌样板”
每日甘肃网11月19日讯 据金昌日报报道(记者畅耀辉)“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力推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金昌样板”,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统筹推进“六融一体”,以制度创新破题、以实践突破开路,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金昌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深化城乡空间融合,一体发展格局更加完善。坚持规划先行,率先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以中心城区为辐射源,沿交通干线打造串联城乡的发展主轴,同步整合农业产业融合带与生态文旅融合带,划分城区功能优化区、近郊产城融合区、远郊生态涵养区三大功能板块,再以各乡镇驻地、重点产业园区、中心村为支撑节点,形成“核心引领、轴带联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空间体系,推动城乡空间功能互补、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以区域联动带动城乡深度融合,永昌县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大幅跃升,金川区入围西部百强区、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深化城乡产业融合,携手共富步伐更加坚实。坚持“工业赋能农业、农业承接工业红利”双向互动,创新开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成立公司,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同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土地全托管、半托管、订单式托管,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与农户实现“双增收”;打造吨包袋“共富车间”模式,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订单”经营模式,带动群众每年增收3.5万元以上。通过创新开展“村村联合”“土地托管”“共富车间”等模式,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1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5.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深化城乡生态融合,绿色宜居环境更加美丽。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综合治理。“十四五”以来,完成人工造林14.3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6.59万亩,地表水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国家“无废城市”、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全省乡村建设整市推进等试点城市,景城一体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金昌市乡村清洁条例》,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金川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区)称号。
深化城乡服务融合,普惠保障供给更加优质。坚持普惠共享,创新打造“五融共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对城乡校区全面重组,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县乡村三级诊疗,获批国家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探索建立一个平台、两轮驱动、双向发力“122”就业服务机制,金昌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零工市场供求分析工作城市;突出关注“一老一小”,建立“医养融合”养老等机制,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40.3张、每千人口托位数4.57个,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全省首个公办托育服务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持续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务工便民公交专线,县区均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深化城乡文明融合,社会新风正气更加充盈。坚持思想引领,建立“四位一体”文明创建联合体,创新“党建+志愿服务”“社工+志愿者”“先进典型+志愿服务”等模式,广泛开展“文明礼仪进万家”“点亮微心愿”“村字号”等活动,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金昌”工程,推进“金昌有礼”市域文明新实践,开展“全民阅读周”“陇韵书香季”系列推广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深化城乡治理融合,和谐稳定基石更加牢固。坚持社会协同,探索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六村”治理机制,首创“村居融合”改革并在全省推广,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户口“双登记”制度,全面破除城乡融合壁垒。创新推出“连心促治理”1456工作法,全面推行“有事找书记”、“有事找警察”,大力推行“1+7+X”模式的基层协商民主,基层协商民主“六步议事法”在全国推广,金昌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