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8 08:54:2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杨涵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以制度创新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以制度创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土地价值,以法治思维保障农民权益。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深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推进整省试点任务落地,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步推动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衔接,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二是激活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效能。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允许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优先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允许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登记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交易,同时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共享土地增值红利,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人才体制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资源。要深化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产业带头人,使广大乡村呈现出人才汇聚、活力迸发的新局面,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改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涉农高等教育体系,依托涉农院校的教育资源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二是构建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和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健全评聘激励机制,利用“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三是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既要改善乡村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使人才愿意到乡村工作和生活;也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优化营商和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以文化体制改革重塑乡村文明生态。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移风易俗,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一是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调整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确立“结对子、种文化”常态化机制,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字乡村文化平台建设,推动城乡文化资源下沉。二是建立健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机制。通过创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定保护规划等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三是破除陈规陋习。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要深化农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环境治理制度保障。完善现行法律体系,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打造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的乡村生态保护制度环境。二是应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生态综合补偿,细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发展,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制度,推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让农民通过生态保护获得经济收益。三是应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譬如完善耕地轮作休耕、草原保护等制度,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等。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