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11月13日,以“教导主任”形象知名的演员张磊发布视频称,上海徐汇一家杂货店售卖的文具十分昂贵,包括1105元的笔记本、1999元一块的橡皮、2232元一盒的马克笔,他调侃这款“马克笔”是金条。记者在一电商网站找到“SEED喜得旗舰店”。客服人员回应称,售价1999元的橡皮是PVC材质,适用于收藏。(11月14日极目新闻)
近日,一块橡皮售价高达1999元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本应服务于学习的实用工具,竟被炒作成价格离谱的“藏品”,这不仅令人瞠目,更折射出当下教育生态中,令人忧心的异化现象:文具不再只是学习工具,而成了攀比的资本、消费的符号,甚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文具的本质是辅助学习的工具,其价值在于实用与便捷。一块橡皮的功能,是帮助孩子擦去错误、修正笔误,是学习过程中最朴素的陪伴。然而,当“限量”“联名”“收藏”等商业概念,被强行植入文具领域,其功能属性被刻意弱化,符号价值却被无限放大。这种“文具奢侈品化”的趋势,实则是消费主义对教育领域的侵蚀。孩子们尚未建立成熟的消费观,却在潜移默化中被灌输“贵的就是好的”“稀有的才值得拥有”的错误认知,这无异于在他们心中种下虚荣与攀比的种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背后暴露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层问题。部分家长将高价文具视为“对孩子好”的表现,误以为物质投入等同于教育投入,忽视了精神陪伴与品格培养。而一些学校对文具使用缺乏正确引导,甚至默许或变相鼓励学生,使用“高颜值”“高价格”文具,无形中助长了攀比之风。当孩子们比的不再是成绩与品德,而是谁的橡皮更贵、谁的笔更稀有,教育的重心早已悄然偏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非培养“消费主义者”。真正的教育,应引导孩子珍惜资源、崇尚节俭、专注学业。一块1999元的橡皮,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数日的生活费,却只为满足一时的炫耀心理,这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我们应反思:当教育被物质裹挟,当学习工具被资本包装,我们究竟在培养怎样的下一代?
遏制文具“藏品化”倾向,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家长应树立理性消费观,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关注文具的实用价值而非价格标签;学校应加强价值观教育,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质观;监管部门也应规范文具市场,打击虚假宣传与价格炒作,防止教育用品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文具不应是身份的象征,更不该成为教育的负担。让橡皮回归擦错的功能,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守护孩子纯净的心灵,培育出真正健康、理性、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