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荒野求生赛:无人担责的“危险游戏”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王志高 时间/2025-11-16 10:46:33

□ 王志高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浙江瑞安一场“东方荒野海岛求生赛”被曝赛事无资质、安全员从承诺的13人缩水至2人、主办方私下投喂选手,甚至录音曝光内定获奖者。当女选手杨又串左脚深Ⅱ度烫伤后,整整四天无人过问,最终被迫自费就医。

这场闹剧揭开了荒野求生类赛事的遮羞布:所谓的挑战极限,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危险游戏”。节目组既想贩卖“原始生存”的残酷美学,又不敢真的让选手陷入绝境,于是私下投喂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既想赚取流量和奖金噱头,又不愿投入基本的安全保障,于是安全员变成了“全能杂工”。这种自相矛盾的本质,决定了乱象的必然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游戏背后漂浮的责任真空。主办方说“岛屿承包人负责审批”,承包人却说“只是合作关系,没收钱”;村干部声称“问过是否需要审批,承包人说不需要就没再管”;主管部门更是踪迹全无。一条完整的责任推诿链条就此形成:主办方只管收钱和炒作,承包人只提供场地,基层村里“没权力阻止”,监管部门“不便透露详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责任,最终是选手用血肉之躯承担了所有风险。

这背后反映的是新业态的监管困境。荒野求生赛既不属于传统体育赛事,又难以归类为文旅活动或影视拍摄,恰恰卡在各部门职责的中间地带。主办方深谙此道,所以轻描淡写地说“这种赛事不需要文旅备案”。正是这种模糊性,让组织者得以在灰色地带自由游走,把“挑战极限”当成逃避监管的护身符。仿佛只要贴上这个标签,就可以罔顾选手基本权益,无视安全规范,甚至将医疗救治的延误美化为“荒野的真实代价”。

而选手们的权益更是无从谈起。他们签的是什么合同?有没有意外伤害保险?医疗救援费用由谁承担?退赛后被迫当义工或交高价伙食费,这算不算劳动剥削?面对这些基本问题,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沉默。选手们在镜头前展示生存技能,却在现实中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被剥夺。更讽刺的是,当录音曝光黑幕时,负责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自查,而是反问:“你觉得我会把自己的钱,商量分给别人么?”这种财大气粗的“坦诚”,暴露了权力的傲慢——在他们眼中,规则是约束选手的,从来不是约束自己的。

别以为这只是个别乱象。从野外徒步到密室逃脱,从剧本杀到各类挑战赛,新兴娱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制造着风险场景。监管滞后不等于放任。如果每一次都要等到有人重伤甚至死亡,才能换来一次约谈和整顿,那这样的治理成本未免太高。

当务之急,是要明确谁来管、怎么管。体育、文旅、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相互推诿,必须建立统一的备案审批制度,强制要求主办方提供详细的安全预案、足额的专业救援人员、完善的医疗保障和清晰的法律责任条款。更重要的是,要赋予选手真正的议价能力和维权渠道,而不是让他们在受伤后被踢来踢去。

荒野求生的魅力,本在于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自救。但如果连组织者都缺乏对生命的敬畏,连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那这场游戏不要也罢。别让“挑战极限”成为法外之地的通行证,也别让选手的伤与痛,为这场荒野生意买单。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