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产业裂变 农业“蝶变” 山丹工业化思维擘画富民产业新蓝图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杨海翔 时间/2025-11-13 16:18:46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杨海翔

“十四五”期间,山丹县以工业化思维擘画农业蓝图,围绕“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书写了从“传统耕种”到“全链发展”的精彩篇章。2024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2.84亿元,较2020年增长5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29元,增长36.8%。这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了山丹农业在“十四五”期间的美丽蝶变。

初冬时节,在陈户镇寺沟村的万亩高原夏菜基地里,连片西兰花长势喜人。这些优质蔬菜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内就能送达粤港澳地区消费者的餐桌。目前,山丹县已建成1个万亩基地、5个千亩基地和20个百亩基地的规模化供港澳蔬菜种植体系,“山丹高原夏菜”正以其优良品质赢得远方市场的青睐。

“我们的西兰花主要发往上海、南京、安徽、重庆、成都等地,现在合作社有稳定的劳动就业人口50多人,长期带动将近200多人灵活就业。”山丹县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山说。

走进山丹县20万只光伏生态羊养殖示范项目现场,整齐排列的圈舍已经并网发电投入使用。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67亿元,共建设羊舍27座,最大存栏量可达6万只,日发电量在5兆瓦左右。羊圈的顶棚全部用光伏板覆盖,顶上光伏发电,舍内养羊,实现了农业收益与能源发电双赢的利好局面。

山丹县20万只光伏生态羊养殖示范项目总负责人刘耀东说:“光伏养羊相比传统的养羊方式,对清洁能源、水土保持都有一定的好处。而且光伏发电对养殖户有一定的补贴,能把成本降低一些,也能给周围乡村带来一定收益。”

“十四五”期间,山丹县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在保持传统种养业优势的同时,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建成河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种薯繁育和加工销售基地,年加工能力突破10万吨,实现了马铃薯从种薯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发展。建设优质饲草标准化、商品化基地30万亩以上,产值达5亿元以上。与此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化孕马养殖产业园,推动养殖规模突破2万匹,年产血清480吨,实现产值1.4亿元,形成了集养殖、加工、文旅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五大富民产业的协同推进,共同构筑起山丹多元立体的现代农业集群,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本文图片为资料照片)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