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贾娟
初冬时节,在张掖的广袤乡间,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还是房前屋后的欢声笑语,都在生动讲述着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效。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扎根泥土,却心怀远方;她们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主动扛起“领头雁”的职责,带领农牧民走向共同富裕、迈向美好生活。
“外来”书记扎根记:高原夏菜唱响“丰收谣”
“听说咱村来了个年轻的女书记?”“这么偏僻的地方,她能待得住吗?”……在张掖市肃南县大河乡营盘村,村民们的议论声中,曹金丽就这样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营盘村地处高原,以往产业薄弱、资源闲置,村民们多以传统农牧业为生,增收路子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庄缺乏活力。面对质疑,曹金丽没有退缩。她看准高原气候优势,带领村党支部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联营模式,成功流转340亩土地,建起城郊有机高原夏菜种植基地。
入秋以来,连片的西蓝花、紫甘蓝、娃娃菜铺展于山野,采收工人穿梭其间,忙碌不已,高原夏菜迎来丰收季。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土地获租金、务工得薪金”成为现实。
产业落地的同时,曹金丽也把法治春风带进乡村。她组织普法活动,用“土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把法律知识变成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她请来老支书、综治办工作人员现场调解邻里纠纷,一杯清茶、几句暖心话,就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如今,这位90后女支书的办公室总是敞着门,人来人往,笑语不断。她从“被怀疑”的城里姑娘,变成了大伙信赖的“当家人”;从产业空白到蔬菜成畦,从矛盾频发到遇事讲法……她让营盘村在丰收的歌声中,真正焕发了新生。
“女当家”的振兴图景:人参果绘就产村融合新画卷
走进高台县宣化镇台子寺村,错落有致的民居、色彩鲜亮的墙绘、整洁宽阔的道路渐次映入眼帘。人参果种植基地里,果实缀满枝头,清香四溢,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和美画卷正从容铺展。
“去年我们抢抓地质灾害搬迁政策机遇,第一时间完成生态搬迁,38户村民全部入住高标准安置点。今年又持续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小花介绍道,“我们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通过引进企业、对接科研院校,合作选育优质人参果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既挖掘了温室大棚种植潜力,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更让农户赚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钱’‘产业钱’。”
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是村民对这位女支书的鲜明印象。在赵小花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只有“办法”二字。从“避险搬迁”到“诗意栖居”,从“单一农业”到“产村融合”,她以雷厉风行的实干作风,带领台子寺村一步步迈向振兴之路。
“金蒜盘”破局记:她为“空心村”打出品牌产业
2018年,民乐县洪水镇刘山村面临着严峻挑战:村庄空心化率高达65%,集体经济几乎一片空白。面对这样一个劳动力大量流失、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空心村”,如何才能找到破局之路?关键在“人”,出路在“干”。
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热爱与坚定的责任感,韩燕毅然扛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重担。她深信,只要找准发展路径,脚下的黄土也能生出“金果子”。而她为刘山村找到的“金钥匙”,正是当地特色农产品——紫皮大蒜。
瞄准方向后,韩燕迅速行动,带头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组织四位村民姐妹率先试种200亩紫皮大蒜。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成果,试种亩均毛利润达到20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村民们陆续主动加入,从观望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刘山村2700亩耕地,今年大蒜种植面积达1400多亩,是全县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如今,刘山村的紫皮大蒜不仅打响全县品牌,更切实成为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选准一个人,带活一个村。在曹金丽、赵小花、韩燕三位村党支部书记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女性干部特有的干劲、活力与创新思维,更感受到她们扎根泥土、久久为功的韧性、耐心与坚定。她们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一点一滴的奉献,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模样,让“她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崆峒区大寨乡平凉红牛养殖小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