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魏丽
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尽,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千头肉牛养殖基地里,红牛养殖大户吴春刚推开牛舍,体格健壮、毛色光亮的“平凉红牛”叫声此起彼伏。
他一边添加草料一边说:“现代化牛棚实现了自动化控温、出水、上料。咱这牛,肉质好。平时我们也经常直播红牛的日常生活,粉丝数噌噌地涨,销路宽了,收入也增加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吴春刚的信心,源于近年来崆峒区持续推进的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
今年以来,崆峒区聚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与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通过“扩繁增量、品种优化、饲草供应、强龙延链”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推动牛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截至目前,全区肉牛饲养量达25.8万头,出栏12.9万头。
如今,崆峒沃野间,处处沸腾着牛产业发展的火热景象。这既是崆峒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坚实成果,更是平凉红牛产业链驱动乡村振兴、打造“崆峒样板”的生动实践。
筑平台 产业链延伸有了新支撑
在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平凉红牛肉品存储与精深分割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全速推进。据悉,该项目聚焦平凉红牛精深加工关键环节,致力于补强产业短板、延伸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与此同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评估全面完成,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平凉红牛大数据管理中心、乡级冻配站提升改造等一批产业园重点项目同步推进。
在产业链下游,围绕平凉红牛品牌创建,今年新培育的5家平凉红牛餐饮门店、直营店和体验店,让优质牛肉从牧场直达餐桌。
增后劲 政策赋能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在全链发展的进程中,崆峒区制定出台了《崆峒区平凉红牛全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关于加快推进平凉红牛扩繁增量的十条政策措施》等牛产业发展激励政策,通过“真金白银”的奖励补贴,助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赋能下,平凉红牛产业链不断壮大,种群规模持续扩容。崆峒区落实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政策措施,举办奖补资金发放仪式5次,落实奖补资金1637万元;培育平凉红牛繁育示范场8家,选育平凉红牛育种群1710头;加大平凉红牛育种群基础母牛保护力度,保护平凉红牛核心育种群基础母牛300多头,落实补贴资金60万元;对全区平凉红牛占比达到5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企业、合作社),青贮的优质饲草按照每立方米35元进行补助;鼓励支持企业在兰州、平凉等地开设平凉红牛餐饮门店、直营店和体验店。在全区平凉红牛存栏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不仅夯实了产业根基,而且驱动“平凉红牛”的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持续攀升。
强引擎 产业发展集聚了新动能
在“建项目”与“增效益”的加持下,平凉红牛产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销售渠道越来越广。
今年以来,崆峒区先后组建专项招商小组,赴北京、天津、河南、四川等地开展招商5次,成功引来“金凤凰”;与天津通和饲料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1亿元的平凉红牛营养中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中滨控股集团投资建成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
优质饲草的供给能力是平凉红牛茁壮成长的原动力。大寨乡养殖大户马孝忠说:“今年我通过合作社流转1100余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充足的后期饲草料收储,为红牛养殖提供了坚实的饲料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崆峒区玉米种植面积达35万亩,玉米秸秆青贮量将突破60万吨,有效夯实了畜牧业发展的饲草基础。
与此同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严密的疫病防控网络支撑。崆峒区通过实现疫情监测、消毒灭源、检疫监督三个全覆盖,严把肉牛入场、宰前、屠宰流程检疫“三道关”。
“从分散养殖到集群发展,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升级,平凉红牛产业正成为崆峒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平凉红牛产业也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劲动能。”崆峒区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