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找说法”到“解心结”——“十四五”期间天水市构建多元化调解新格局

来源/ 天水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2 17:49:18

从“找说法”到“解心结”

——“十四五”期间我市构建多元化调解新格局

天水融媒记者 裴婷婷 张雷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一头连着社会“安全指数”,一头连着居民“幸福指数”,只有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说法”,才能真正解开“心结”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前端预防、源头治理、联合化解……“十四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创新“三调联动+专业服务”多元调解模式,织密四级人民调解网络,以调解“组合拳”满足人民群众解纷需求,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万余次,调解矛盾纠纷5万余件。

  “和事佬”巧解千家结

“人民调解组织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在日常遇到无法得到解决的矛盾时,总希望有个人来给我们调和一下,说白了双方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如果谁把这口气给化解了,我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说起调解工作,许多当事人这样表示。

在秦州区齐寿镇,一场因建房引发的邻里纠纷就在“和事佬”的巧妙调解下圆满化解。前不久,村民小唐翻修房屋,打算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却因采光问题引起邻居赵某的强烈反对。

起初经村委会调解,小唐承诺不影响邻居采光,双方暂时平息争执。然而,就在小唐家开始砌墙施工时,矛盾却再次爆发。

“小唐修建房子时,散落的石块砸坏了赵某家院子的地砖,赵某就把三轮车堵在路口,并阻止继续施工。”秦州区齐寿镇廖集村村委会副主任廖开吉告诉记者,作为村里的人民调解员,他第一时间参与了调解,但因为赵某情绪比较激动,多次调解都没有结果。

“邻居说我家二楼盖起来会挡了他家的采光,我们也让步了。没想到后面因为施工又起了纠纷,家里老人就过去跟他说一说,可是他却用水泼了老人。”小唐气愤又无奈地说。

眼看事态升级,村委会随即将情况上报至镇综治中心。与此同时,小唐也主动走进齐寿司法所,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双方当时都在气头上,进行调解时根本听不进去。”秦州区司法局齐寿司法所所长耿爽表示,为彻底厘清这起矛盾的症结,他和村里的人民调解员先后前往两家实地勘察取证,并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别沟通。待双方情绪平复后,才将小唐与赵某共同请到调解室展开正式调解。最后,双方协商达成一致。

如今,小唐家的新房即将建成,两家人也回归平静的生活。“我们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调解,这样才能让‘疙瘩’更快更好地解开。”廖开吉说。

在我市,像廖开吉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有10848名,专职调解员3197名,平均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件。他们扎根基层,熟悉社情民意,善用群众语言,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重要力量。

  “专科门诊”解专业难题

在天水市医调委的调解室里,一场医疗纠纷调解正在进行。患者进行手术后,因疼痛难忍在多家医院就诊,并多次接受康复治疗,为此产生高额的医疗费用,要求医院赔偿。但医院认为,手术失败是患者疾病发展和自身生物学因素造成,拒绝支付赔偿。

天水市医调委收到调解申请后,查阅了住院期间当事人的完整病历和手术记录,详细询问主治大夫手术操作过程,并走访患者就诊的多家医院了解情况。发现双方对医疗事故责任划分均无异议,多次交涉未果主要是患者要求赔付金额过高,加之彼此产生内心隔阂。

“从医学角度看,这个手术确实存在难度,但术前评估可以更充分。”“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医院需要承担相应的告知义务。”……来自医疗专家和法律顾问的专业分析,让双方都心服口服,渐渐打开了“心结”。经过两轮调解,这起僵持数月的纠纷在专业调委会的介入下得以化解。

“天水市医调委自成立以来,将一桩桩缠调闹访的医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化矛盾于无形。”秦州区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股股长王雄明告诉记者,专业纠纷需要专业调解,医疗纠纷涉及专业医学知识,劳动争议就要熟悉劳动法规,专业性更能够让当事人信服,更好地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十四五”期间,我市根据社会发展和矛盾纠纷的特点,先后在婚姻家庭、知识产权、医疗纠纷、环境保护、交通事故纠纷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14个,这些“专科门诊”配备了涵盖各行业的“专家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调解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构建基层多元解纷机制,通过联动公安信访、法院等多个部门,形成了强大合力,实现了“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多元调解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更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社区调解室的苦口婆心,到专业调委会的精准把脉,再到多部门联动的协同作战,我市的调解工作正在用专业和温情,编织着一张覆盖城乡的调解网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手记】

采访中,我常常被调解员们朴素而智慧的工作方法所打动。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而是熟悉乡情、懂得群众语言的“自己人”。这些“和事佬”,化解的不仅是争执,更是堵在群众心头的那“一口气”。他们用耐心和真情,将法律的刚性约束与乡规民约的柔性教化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而在天水市医调委,我看到了专业的力量。面对复杂的医疗纠纷,仅凭热情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医学专家厘清事实,法律专家明晰权责,这种“专科门诊”式的调解,让当事人在法、理、情中找到了平衡点。

从“社区唠嗑”到“专家会诊”,调解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正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不论是调解员还是调解组织,如同遍布城乡的“神经末梢”,敏锐地感知着社会的脉动,进行精准施治。这张越织越密的调解网络,让老百姓相信,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并且这个“说法”是公正、管用的。这种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最可宝贵的“幸福指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