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协同、市场激活、产业融合、金融赋能四重发力
山丹:生态好“颜值”变发展好“价值”
杨爱民 刘治卿
秋末冬初的焉支山层林尽染,大马营草原牧草渐黄,山丹马场的黑颈鹤掠过湿地——这幅生态画卷的背后,是山丹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以“两山”理念为指引,通过组织协同、市场激活、产业融合、金融赋能四重发力,构建起“保护——核算——转化——共享”的完整链条,让绿水青山持续变为富民兴县的“金山银山”。
党建联建破壁垒 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在生态保护。山丹县打破跨部门、跨领域管理壁垒,创新建立“党建+林长制”协同机制,将大黄山自然保护站、林草、文旅等7个部门单位与沿山镇村“串珠成链”,组建党建联建共同体,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破解资源分散、治理乏力等难题。针对林区管护、病虫害防治等12项需求,职能部门精准匹配9项服务清单,3支志愿服务队与护林员协同巡护,全年开展技能培训16场次,让43.2万亩大黄山林区的生态保护形成合力。
生态修复工程同步发力。依托“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等项目,该县完成营造林5.44万亩,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3.5万亩、退化草原修复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0.94%,草原植被综合盖度40.51%。山丹马场通过科技赋能修复,草原植被覆盖度从80.3%跃升至86.98%,雪豹、白臀鹿等珍稀动物重现踪迹,为生态价值转化筑牢基底。
碳汇交易搭桥梁 打通市场转化通道
价值核算与市场交易是生态产品变现的关键。山丹县深度参与全市林草碳汇开发,累计认定纳入全市林草碳汇VCS项目面积48.33万亩,二期43.46万亩规划正稳步推进,为碳汇交易储备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模式,促成山丹农商银行发放全省首笔300万元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让“沉睡”的林草资源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转化路径愈发清晰。通过衔接张掖市草原碳汇交易平台,山丹县推动生态保护成果进入市场流通,借力西北首个林草碳汇双开发市州的政策优势,让每一片林木、每一寸草原都成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
产业融合延链条 拓宽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业融合正让山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业领域,该县依托2159.89亩国家天然富硒认证土地,培育富硒西蓝花、黑小米等特色作物,通过“党建+人才+基地”模式,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优化品种,推动富硒西蓝花亩产达7000斤,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老军乡千亩玫瑰基地延伸出花茶、纯露等加工产品,配套建设露营基地与亲子农场,实现“一朵花”带动52户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的蜕变。
马铃薯产业更成为生态农业标杆。依托国家良种繁育基地,山丹县构建“育种——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体系,芋兴粉业年加工马铃薯6万吨,开发20余种产品;大马营镇“土豆驿站”融合研学与农产品销售,带动150余家经销主体年外销商品薯超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与此同时,“焉支花谷·羊主庄园”等项目推动林下养殖与生态旅游结合,16户农户的野生菌、生态鸡成为抢手货,户均增收超8000元。
生态旅游同样多点开花。焉支山、山丹马场等资源整合推出“绿脉氧生”“忆乡愁·自在乡村”等3条精品线路,今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400万元。
利益联结惠民生 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生态饭”要让群众吃得香。山丹县建立“党组织+村+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生产托管、就近务工等方式,让群众深度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创造。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中,当地群众参与造林管护,实现“务工增收+生态受益”双重收获;东乐镇五墩村肉羊养殖场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带动农户参与舍饲圈养,母羊产羔率与羔羊成活率显著提升。
数据见证生态红利:截至目前,仅富硒产业就带动务工收入超300万元,玫瑰、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生态旅游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从护林员的稳定薪酬到农户的订单收入,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的山丹,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同步提升。下一步,该县将推进碳汇项目二期开发,拓展富硒产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加完善,在河西走廊生态屏障建设中书写“点绿成金”新篇章。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