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共利益 传递法治温度
——“十四五”期间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天水样本”
天水融媒记者 裴婷婷 张雷
当绿水青山被污染侵蚀,当历史文物受到损害……谁来做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十四五”以来,天水检察机关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突出解决重点领域损害公益问题,全方位、多维度地履行法律监督义务,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实践效能书写“天水样本”,在每一个民生细节中彰显法治的温度与力量。
2021年以来,我市共立案审查公益诉讼案件1618件,其中环境资源领域729件,食品药品安全领域287件,国有财产保护领域113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41件,其他领域448件。共提起公益诉讼121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32件,民事公益诉讼26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63件。
“小器材”承载“大民生”
漫步在麦积区马跑泉镇中心广场,健身器材干净整洁,居民们或在使用漫步机,或在单杠上舒展身体,孩子们在安全区域嬉戏玩耍。“以前来广场锻炼,总看见有的健身器材螺丝松了,还有个别的脚踏板掉了……现在好了,坏的都修好了,锻炼时心里踏实了。”正在使用漫步机的王女士笑着说。
王女士口中的变化,源于麦积区检察院今年开展的室外公共健身器材安全专项监督行动。麦积区检察院检察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部分乡镇广场的室外健身器材“带病上岗”。“有的器材零件毁损、零部件缺失,扶手松动摇晃;有的则早已超过标注的安全使用年限,表面锈蚀严重,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麦积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夏文添告诉记者,这些器材是群众日常健身的“好帮手”,一旦出问题就可能变成“伤人利器”。
为精准厘清责任、推动问题解决,麦积区检察院召开了公开听证会,邀请相关行政机关及属地政府代表参会,还特别请来人大代表和志愿者“坐诊把脉”。“健身器材安装后,日常维护该归哪个部门管?”“超期器材拆除后,能不能及时补装新的?”……听证会上,参会人员深入讨论,最终明确了“属地政府日常养护、行业部门监督管理”的管理机制。
听证会后,麦积区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限期履行监管职责,对麦积区室外公共健身器材开展全面排查,维修更换损坏部件,建立“定期巡查+台账管理”制度,确保器材安全运行。同时,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健身安全需求。
收到检察建议,相关行政机关和属地镇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室外公共健身器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辖区内8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的160余件室外公共健身器材进行现场排查,累计完成30余件健身器材的维修与更换,并对超过使用年限的设施予以拆除,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针对健身器材日常管护缺位问题,各乡镇建立巡检、抽查制度,严格执行‘一器材一档案’管理,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定期检查器材稳固性、零部件磨损情况及标识完整性。同时,启动各乡镇室外公共健身器材更换需求征集工作,对损坏器材的更换与维修,将遵循‘未配备区域优先安装、已配备且损坏区域逐步更换’的原则分阶段推进落实。”夏文添表示,室外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状态直接关乎群众身体健康与安全防线,麦积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将持续跟进监督,推动健身器材维护与管理形成长效闭环,确保室外健身器材“安全常在”。
织密反家暴“联动网”
“检察机关立足办案实践,推动建立工作机制,形成‘预防—处置—救助’闭环,标志着全市反家暴工作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作战,为家暴受害者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市妇联妇女权益保障部工作人员说。
这一切,还要从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督促履行家庭暴力防治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说起。今年3月,市检察院部署开展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工作。通过走访市妇联、派出所、社区及部分家暴案件受害人了解到,辖区内家暴案件呈现隐蔽、反复和多发等特点。为进一步查明相关情况,市检察院于3月28日立案,调取涉家庭暴力12345信访转办记录、涉家暴警情记录和部分派出所制发的“家庭暴力告诫书”“警调对接移交单”等材料,深入调查了解辖区家暴案件处置情况及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经调查发现,相关单位在处置家暴警情过程中存在重程序性制发“家庭暴力告诫书”,轻实质性矛盾化解,以及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后未及时送达村(居)委会等不规范问题,导致家暴案件反复发生。
随后,市检察院就调查发现的问题同相关单位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将严格落实“家庭暴力告诫书”的制发、送达、执行等相关程序规定;提升民警规范办案能力;向加害人、受害人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后,及时送达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
“7月,相关单位就整改落实情况书面回复检察机关,修订完善了《家暴类警情处置机制》,进一步明确告诫书出具的情形与程序,规范告诫书送达与通知机制,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同时,完善家暴警情统计,分类记录告诫书出具情况,定期分析数据,对告诫后重复施暴的加害人依法从重处罚。”
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负责人刘欣表示,针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公检法、妇联、村(居)委会在开展反家暴工作中存在的信息衔接不畅等问题,天水市检察院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市卫健委共同印发《天水市反家庭暴力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和案件处置流程,打造全链条闭环,畅通首接负责、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四大机制,凝聚最强合力,破解反家暴工作“联而不动”的难题,为有效遏制家庭暴力、保护受害者权益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期间,天水市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将法律监督从传统的刑事、民事、行政领域,延伸至公共利益保护的最前沿,以“我管”促“都管”,推动形成了多方协同的治理新格局,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成具体的民生福祉。
“五年来,我们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件案件’的要求,以可诉性持续提升办案精准性和规范性,健全完善公益诉讼检察体系,不断提升监督质效,5个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9个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我们不断深化检行协作,同多个行政机关建立公益诉讼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形成互联共享、有序衔接、合力整治、共商共建的工作格局。我们创新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机制,健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邀请146名公益志愿者在专业咨询、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帮助。坚持‘应听证、尽听证’,主动倾听各方意见,紧盯落实效果,促进行政协同和公益维护,以最少的司法资源取得最佳办案效果。”刘欣说,“十五五”期间,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将进一步回应时代之问与人民之需,为天水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坚实的法治屏障。
■记者手记:
采访公益诉讼,让记者对“新闻现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它不仅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更是法治与民生交汇的现场,能让人真切地触摸到法律条文背后那鲜活的温度。公益诉讼的独特价值,在于既是“监督之诉”,更是“协同之诉”——不是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法治的终极目标,并非惩罚与威慑,而是保障与治愈,是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安全、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前行。记者相信,它将在“十五五”时期为公共利益筑牢更为坚实的法治屏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