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别让“双11”购物节沦为“愚人节”
□ 张西流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这是今年“双11”期间,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从“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变装秀”,到“不同人不同价”的隐性歧视,再到“凑单越凑越贵”的规则陷阱,曾经的“消费福利”正在被层层套路消解。这个初衷在于让利消费者的购物节,为何在价格方面上演迷局?记者采访了多名消费者,还原其在“双11”价格迷局中的真实遭遇。(11月10日《法治日报》)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从最初的“光棍节”,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盛宴,寄托着消费者对实惠与品质的双重期待。然而,随着商业运作的不断加码,部分商家的营销套路日益繁复,虚假宣传、先涨后降、规则陷阱等问题频出,让不少消费者感叹“精打细算不如商家套路深”。若不及时纠偏,这场本应惠及大众的购物节,恐将沦为让消费者“被愚弄”的“愚人节”。
“双11”的初衷是好的。它以大规模让利刺激消费,推动电商发展,带动物流、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升级,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一张名片。消费者也确实能在这一天,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然而,当“全年最低价”,变成“全年最高价”的伪装,当“限时秒杀”,成为诱导冲动消费的工具,当复杂的满减规则,让人算到头晕,购物节的诚信底色便开始褪色。更有甚者,一些商家通过刷单炒信、虚构销量、夸大功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和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对老用户反向加价;或通过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在“抢购”“限量”等心理暗示下,容易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甚至陷入网贷困境。当购物节不再是理性选择的平台,而成为情绪操控和消费异化的温床,其社会价值便大打折扣。
要让“双11”回归初心,必须多方合力,重建信任。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查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完善电商平台责任追溯机制,让违法成本真正高于违法收益。其次,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优化规则设计,简化促销逻辑,建立透明的价格比对系统,真正为消费者“减负”而非“添堵”。同时,推动建立“价格诚信档案”,对屡次违规商家实施联合惩戒。
消费者自身也需提升理性意识,避免被“全网最低”“限时抢购”等话术裹挟。购物前多比较、多思考,按需购买,拒绝为“伪需求”买单。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消费教育,倡导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文化。
“双11”不应是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战”,而应是诚信与共赢的“协奏曲”。唯有剔除“愚人”之嫌,回归“惠民”之本,这一购物节才能走得更远、更稳。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消费的诚意,别让“双11”变成让人失望的“愚人节”。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