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王永鹏
“水是农业的命根子,张掖要抓稳‘粮袋子’,先得守好‘水罐子’。”《张掖市地下水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拿出三大硬核实招,从田间地头到灌溉设施,把节水护水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让条例真正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高标准农田小麦收获现场(张掖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田里“换茬”:高耗水作物“退” 低耗水庄稼“进”
走进张掖的田间地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种的不一样了”。为了从源头少抽地下水,当地不搞“一刀切”,而是逐步引导农户给土地“换菜单”——高耗水作物悄悄“瘦身”,马铃薯、中药材、油料这些“喝水少、收益高”的作物越来越多。截至2024年底,低耗水作物面积比3年前多了6万多亩,相当于多了40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节水田”。
不仅如此,张掖市农业农村部门还忙着给庄稼“选良种”,挑那些耐干旱、长得好的品种推广。如今在张掖,“水够种啥就种啥、有多少水就种多少”成了新准则,地里的庄稼和水资源“脾气”越来越合,再也不用靠过度抽地下水“硬撑”。
技术“升级”:高标准农田成“节水能手”
“以前浇地靠漫灌,水浪费不少;现在用滴灌,水直接送到根上,一亩地能省120立方米水。”说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张掖农户的话里满是认可。截至2024年底,当地已经建成356万亩高标准农田,把76%的永久基本农田都变成了“节水优等生”,这一比例在全省位居第一。
更亮眼的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改变。张掖市225万亩高标准农田都配上了“水肥一体化”装备,田间地头埋着细密的滴灌带,肥料能跟着水流直接渗到作物根部,既减少了养分流失,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临泽县板桥镇的田间培训现场,农技员拿着滴灌带演示操作时,围满了听课的村民,有人忍不住念叨:“这技术真省心,浇地施肥不用来回跑,水还一点不浪费。”
接下来,张掖市将大面积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马铃薯垄膜沟灌等8项节水技术,加上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支撑,智能监测设备能精准算出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量,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实现“节水”与“增产”的双赢。
设施“补位”:千座塘坝织起“蓄水网”
“以前天旱时,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渴;现在有了塘坝,抽点存水就能救急。”在张掖,塘坝、蓄水池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高标准农田的“标配”。截至2024年底,张掖全市722座塘坝已经像“小水库”一样散落在田间,预计到2025年底,总数将突破1000座,总库容超过2300万立方米,相当于1.6万多个标准游泳池(按50米×25米×1.8米标准容积计算)的水量。
这些“小塘坝”的实效看得见摸得着。甘州区党寨镇的农户发现,村里配套的塘坝一建成,往年“卡脖子”的灌溉难题解了大半,关键期浇水再也不用等、不用抢。高台县的种植户也尝到了甜头,蓄水池存住的雨水和河水,在旱季能直接引到田里,不用再频繁开井抽地下水。它们就像分布在田间的“水银行”,平时存水、急时供水,从源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依赖。
按照计划,到2030年,张掖市所有永久基本农田都要变成高标准农田,届时全省领先的智慧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将全面建成。有了种植结构优化、节水技术升级、蓄水设施完善的“三重保障”,张掖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