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定西市安定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土地贫瘠、地块零散、干旱少雨、灌溉困难,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当地年均降水量仅3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526毫米,农业生产长期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安定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探索形成了“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规模经营”一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统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引领的深刻变革,究竟改变了安定区什么?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安定区杏园乡高标准农田 安定区委宣传部供图
土地之变:从“三跑田”到“三保田”
“过去的地是‘皮条田’‘无路田’,挂在陡坡上,牲口都站不稳,更别提机械耕作了。”这是当地老农对昔日耕地的共同记忆。地块分散、道路不畅,不仅阻碍机械化作业,还加剧了水土流失——这类耕地被称为“三跑田”:跑土、跑肥、跑水。
11月5日,记者在安定区2025年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推土机、挖掘机轰鸣作业,正在逐步破除农户承包田之间的田埂,将零散小田整合为宽阔平整的大块农田。
“我们建成的最小田块宽度不低于15米,确保大型农机畅通无阻、宜机作业。”团结镇镇长莫负能介绍。这意味着,土地已从传统的生产资料转变为适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产载体”。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安定区累计投入资金8.5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0.24万亩。这不仅是耕地面积的拓展,更是土地质量的根本提升: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深松、增施有机肥,昔日的“三跑田”转变为“三保田”(保土、保肥、保水),耕地地力显著恢复。
这一转变,重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载体——土地从制约发展的“短板”,一跃成为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平台。
模式之变:从“大水漫灌”到“智慧滴灌”
土地平整之后,如何破解“水”这一农业命脉难题?安定区的答案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深度融合,以智慧农业实现“点土成金”。
香泉镇东寨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按照“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产品已出口泰国、埃及等10多个国家。
基地田间安装的小型气象站与土壤传感器,如同大地的“听诊器”,实时采集墒情、苗情等数据。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经智能分析后,指令水肥一体化系统实施“按需滴灌”。
“过去是大水漫灌,费水费工效果差;现在改为精准滴灌,手机操作就能控制,节肥30%、节水40%、省工50%。”安定区农业农村局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王磊对这套系统的优势如数家珍。
安定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更具代表性:项目将原有小地块整合为“大块田”“机耕田”,采取“取水前池+二级提水泵站+高位水池+输配水管网+田间配套”模式,设计建设总容积1万立方米的蓄水池15座、输水管网131.1公里、机耕道路4.6公里、自动化控制及信息化监控系统各一套,实现了改造成本最低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这些蓄水池如同镶嵌在山巅的“蓝色明珠”,与总长超千公里的干支管网、密布田间的灌溉管道,共同构建起“引、提、蓄、灌”一体化智慧水网,彻底结束了当地农业“望天吃饭”的历史。
通过推广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安定区将“大水漫灌”转变为“智慧滴灌”,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灌溉成本降低约30%。这种从粗放到精细的根本转变,既实现了“控水控肥控药”的生态目标,也推动了生态与生产效益的双重提升。
定西兴农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丽英望着作业中的大型农机感慨:“这台机器一天能收20亩马铃薯。我们今年种了1600亩种薯,亩产约4500公斤。这在过去靠人背肩扛的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从“靠天”到“靠技”、从“人力”到“机械”,安定区通过“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的模式创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效益之变:从“望天吃饭”到“多元增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这场变革带来的效益,如今的安定区呈现出多元倍增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产量倍增。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王渊洁用一句话概括了变化:“过去是‘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如今马铃薯平均亩产达4500公斤。”数据对比更为直观:当地马铃薯亩均产量从1500公斤提升至4500公斤,亩产值从1960元跃升至8580元,实现了产量与产值“双翻番”。
其次是经营模式革新。平整连片的耕地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安定区全面推广“合作社+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基地建设”机制,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以香泉镇东寨村为例,该村通过引进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经营主体,流转土地3200亩,联合周边地块建成万亩马铃薯原种扩繁出口基地。农民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又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近务工,形成“租金+薪金”的双重增收渠道。
最后是生态与发展的共赢。安定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效果。响河梁、九华沟等一批示范工程,不仅成为高产田,还成为区域生态屏障,推动农业走向“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站在新起点,安定区已将目光投向更远处。2025年,当地计划再投入4.7亿元,建设14.7万亩高标准农田,并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的长效管护机制。
“我们按照川区高效节水灌溉、浅山区引水上山、深山区平田整地的思路,以六大灌区建设为抓手,加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引水上山工程,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安定区委书记贾文举说。
从“破碎”到“规整”、从“靠天”到“靠技”、从“温饱”到“增收”,安定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的不仅是耕地的形态,更是农业的结构、农民的观念与乡村的生态。在这片浸润汗水与智慧的土地上,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