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河畅 水清 岸绿 景美——徽县小流域治理推进乡村焕新颜

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 白杨 作者/ 时间/2025-11-10 14:25:31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何方

初秋的徽县城关镇石佛村,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村头的生态渠已热闹起来。溪水顺着规整的石砌岸坡缓缓流淌,阳光透过岸边的垂柳洒下斑驳光影。不远处的观景凉亭里,几位年老的村民悠闲聊天,偶尔指着溪面上掠过的水鸟说笑。这幅充满乡村怡情的乡村图景,正是徽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

今年62岁的石佛村村民赵大爷踩着溪边平整的青石板路,向记者回忆起过去的景象。他指着生态渠的位置说:“以前这里是村里的排污沟,沿岸堆满生活垃圾,一到夏天就散发着刺鼻异味,村民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

徽县柳林镇洛坝村小流域治理成果显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何方 摄

曾经的“环境痛点”现已彻底变样。记者沿着治理后的水渠行走看到,渠岸两侧用本地青石垒砌,既保留了乡村的古朴韵味,又起到了固坡护岸的作用。

这样的转变,源于徽县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近年来,徽县始终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坚持“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理念,以“生态修复+产业融合”为双目标,因地制宜推进治理工程。

“我们不仅要让水变清、岸变绿,更要让治理成果惠及百姓。”徽县水土保持站站长曹强介绍说。

在小流域治理中,当地同步推进生态岸线保护、景观提升与水系连通工程,布设了沟道治理、拦泥蓄水、人行步道硬化等10余项措施,同时结合乡村旅游需求,打造了观景凉亭、亲水平台、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如今的石佛村,不仅解决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建成了集“自然观光、农事体验、休闲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举办“亲水节”“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

生态变好,产业也随之兴起。在大河店镇三泉村清洁小流域治理旁的农家乐里,店主正忙着给客人端菜。她告诉记者,农家乐是2022年开的,起初只是想试试看,没想到生意越来越火:“周末和节假日根本忙不过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0多桌客人,收入比以前在外打工翻了两倍多。”现在村里像她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有10多人,有的开民宿,有的卖土特产,有的依托景区做起了网上直播带货,大家守着家门口的好风景,就能把日子过红火。

傍晚时分,嘉陵镇田河村的乡村夜经济逐渐热闹起来。古银杏树群落周边的景观灯次第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映在生态小流域治理后的溪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溪边的小吃街上,村民摆摊售卖手工凉粉、核桃糖等特色美食,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不少游客沿着步道散步,或是在凉亭里听村民讲述小流域治理的故事。

“以前村里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现在晚上比白天还热闹,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饭后出来散散步、聊聊天,如今村里的环境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开始打听,想回村创业。”村民桑积富笑着说。

截至目前,徽县已建成店子河流域、文池流域、洛坝河流域等14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6万余人。这些治理后的小流域,不仅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更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文池流域依托湖泊景观打造了垂钓基地,洛坝河流域结合矿山修复建成了研学体验园,店子河流域通过稻田景观发展了“稻渔共生”观光农业,形成了“一域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的发展格局。

田河村的生态渠旁,游客们仍在尽情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村民们则忙着收拾摊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随着微风拂过,溪边的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乡村的蜕变故事——而在徽县,这样的故事,还在更多流域、更多村庄继续上演,一幅全域生态美、百姓共同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在陇南大地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