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今日宜求职,穿蓝色上衣能提升成功率……”“今日不宜出行,换上我发你的5X壁纸(即五行壁纸),破霉运。”“加入粉丝群,可进一步获取专属运势分析。”……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有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迅速走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以此吸引人们关注。(11月5日《现代快报》)
当“今日宜忌”与现代社交平台相遇,一种名为“电子黄历”的内容迅速收割大量流量。看似传播民俗文化的外衣下,实则暗藏利用迷信心理牟利的灰色产业链。这股打着传统旗号的新兴风潮,不仅扭曲了民俗文化的本质,更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这些“电子黄历”博主深谙受众心理,通过精心设计的“宜忌指南”和“运势分析”建立权威人设。从“穿蓝色上衣能提升求职成功率”到“更换五行壁纸可破霉运”,这些看似贴心的建议,实则是为后续商业变现铺设的心理陷阱。当粉丝因“穿错颜色”而心慌,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循博主建议时,这种精神控制已然超越了文化传播的边界。
更令人忧心的是,所谓的民俗解读往往漏洞百出。有专业人士指出,不少博主对黄历文化缺乏基本认知,将“危日”简单理解为危险,殊不知其本意为“危而后安”;把“执日”曲解为执行,而原意实为畋猎。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读,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让传统文化在商业化浪潮中被肢解得面目全非。
剥开文化传播的外壳,其商业本质昭然若揭。记者调查发现,从“随喜”获取定制壁纸到售卖“改运”商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变现链条。所谓的“专属定制”实为标准化产品,所谓的“五行壁纸”不过是用相同模板应付不同需求者。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消费欺诈。
从法律视角审视,这类行为潜藏着多重法律风险。若博主通过暗示“购买护身符能避免意外”等方式诱导消费,可能构成利用封建迷信进行欺诈;若虚构自身超自然能力骗取高额费用,甚至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根据广告法,相关虚假宣传行为也将面临行政处罚。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值得鼓励,但绝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保护色。当“粉丝群”变成“杀猪盘”,当“文化解读”沦为“心理操控”,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及时斩断这条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灰色产业链。社交平台也需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对涉嫌封建迷信和欺诈的内容进行严格管控。
消费者更应保持清醒头脑,既要认识到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要警惕那些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敛财陷阱。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理解其精神内涵,而非盲从所谓的“运势指南”。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既享受文化滋养,又不至落入精心设计的商业圈套。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