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璇
2025年双十一的序幕已然拉开,当京东37天超长促销周期启动、全平台“官方直降”成为主流,这场延续十七年的消费盛宴,正从“数值狂欢”转向“价值消费”。消费者的购买力愈发清晰地锚定刚需,趁着大促打折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但仍有部分人在“囤货省钱”的迷思中徘徊。
数据显示,今年“刚需商品价格给力”成为最核心的消费动机。从iPhone 17系列成交额增长数码换新潮,到食品饮料、家居日用品占据销量前排,再到AI学习机等智能产品成交额激增。不难看出,双十一购买力正精准流向大众真实需求的场景。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者对“先涨后降”套路的警惕,更是对平台简化规则的正向回应——当“烧脑凑单”“先定后尾”变为“一眼低价”,冲动消费的土壤自然随之减少。
但在理性主流之下,“过度囤货”的惯性仍未消散。“买一送多”的诱惑、“错过再等一年”的营销话术,仍会勾起消费者的囤积欲,直播间的消费套路也正是因为卡准了大家的囤货心理而愈演愈烈。但在这些话术的背后,更多的是由囤积带来的浪费现象,看似“薅羊毛”实则得不偿失。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所谓“骨折价”经核算后,单价竟高于平日活动价,盲目囤货反而成了“被羊毛”。
2025年双十一的平台变革,为告别过度囤货提供了绝佳条件。30多天的促销周期让“分批选购”成为可能,无需凑单的直降规则更消解了“为囤而买”的理由,再加上60天价保服务的保障,消费者完全不必担心“早买吃亏”或“晚买无货”。这一情况的变革让资深消费者坦言:只需计算家庭月消耗量,囤至下一个大促节点即可;用比价工具核查真实低价,优先选择小包装试用新品。这种“按需定量”的消费方式,才是对优惠的真正善用。
从市场监管部门的案例警示到消费者的经验复盘,都在印证着:双十一的价值不在于“囤了多少”,而在于“买对多少”。当购买力回归理性,当消费决策聚焦需求,这场消费盛宴才能真正服务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毕竟,省钱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而非借着大促为冗余的囤货买单。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