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10人团队用45天完成50集AI漫剧并实现成本回收,当微短剧投流成本占比飙升至80%以上,IP改编赛道的成本天平正在发生剧烈倾斜。
对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团队而言,选择漫剧还是微短剧,已成为关乎生存与盈利的抉择。
从制作端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发行端的流量成本,再到变现端的收益周期差异,两者的成本结构与入局门槛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也指向了各自适配的生存土壤。
01 制作成本拆解:从人力到技术的天壤之别
IP改编的成本battle,在制作环节已见分晓。
微短剧的成本构成始终绕不开人力与开销的枷锁,即便是小成本IP改编,也需承担演员片酬、场地租赁、设备使用等刚性支出。若涉及古装、悬疑等需要服化道加持的题材,成本会直接翻倍。
更隐蔽的成本藏在后期环节,剪辑、调色、音效等工序往往需要专业团队协作,中小团队若缺乏自有产能,外包费用会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漫剧则凭借AI技术实现了制作成本的降维打击。AI工具的介入彻底解放了传统动画中最耗时的原画、中间帧绘制等环节,使成本结构从人力密集型转向技术轻量型。
珀乐互动团队完成50集《明日周一》的制作,核心人力仅包含5名原画师、2名工程师及少量后期人员。45天的制作周期,上线不到两周,在无任何投流的情况下,全网播放量就突破了千万。
对中小团队更友好的是,漫剧制作可根据预算灵活调整。这种低成本优势,让中小团队即便手握小众IP,也能轻松启动改编项目。
IP授权成本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
微短剧赛道对热门IP的争夺激烈,头部网文IP授权费往往过高,且多要求保底分成,中小团队难以承受。
漫剧目前更倾向于与中腰部IP合作,部分平台甚至开放自有IP库供创作者免费改编,大幅降低了前期投入门槛。

02 投流与变现:成本回收的快慢抉择
制作完成只是第一步,成本回收的效率直接决定项目成败,这正是漫剧与微短剧拉开差距的关键领域。
微短剧早已进入投流决定生死的阶段,2024年多数作品的投流成本占比已超过80%,2025年这一比例仍在攀升。
红果等平台的数据显示,微短剧需达到5000万热度才能保本,10亿播放才算真正爆款。对中小团队而言,投流如同豪赌,一旦数据不及预期,前期制作与投流成本将全部沉没。
漫剧的成本回收逻辑则温和得多。得益于平台流量扶持与较低的用户接受门槛,漫剧的保本线远低于微短剧。
更重要的是,漫剧的投流依赖度较低。《明日周一》上线两周未进行任何投流,仅凭自然流量就实现千万播放与成本回收。
除了付费分账,漫剧还开拓了多元变现路径:同名H5游戏开发、衍生品合作、IP授权等后链路收益,让中小团队能摆脱对单一流量分成的依赖,形成持续盈利的闭环。
出海市场的成本优势更让漫剧锦上添花。
微短剧出海需承担演员跨国拍摄、文化适配改造等额外成本,而漫剧的动画形式天然具备跨文化属性,无需调整核心内容即可推向全球市场。

03 门槛与试错:中小团队的生存适配性
对中小团队而言,入局门槛不仅是资金数字,更包括人才储备、技术能力与试错空间。
微短剧看似门槛低,但成熟的短剧编剧极为抢手,新人编剧的剧本过稿率不足10%;演员选角、现场调度等环节需要影视行业经验,缺乏资源的中小团队难以把控质量。
更严峻的是,微短剧的试错成本极高——一次失败的拍摄可能耗尽数月资金,而平台对制作方的评级体系又进一步压缩了新人的生存空间。
漫剧则通过技术平权降低了入局门槛。
火山引擎等技术方推出的AI工具,已能将剧本创作、分镜设计、视频生成等全流程效率提升,即便是缺乏动画经验的团队,也能通过原画师定型加AI生成的模式快速产出内容。
人才储备上,漫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虽在增长,但短剧传统岗位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转型,无需从零搭建专业动画团队。
试错成本的差异更显关键。
漫剧可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先用低成本简笔画或沙雕漫测试IP市场反响,数据达标再升级为动态漫。
而微短剧一旦开机就需投入全额制作成本,中途调整几乎不可能。当前漫剧宽松的审核环境与微小的竞争压力,更给了中小团队充足的试错空间,使其能在摸索中优化内容方向。

对中小团队而言,漫剧与微短剧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基于自身资源的战略适配。
值得注意的是,漫剧的低成本优势不会永久存在。随着大厂入局与产能爆发,未来半年至一年将进入卷成本、卷效率的2.0时代。
对中小团队而言,当下的窗口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快速掌握AI工具、积累IP运营经验,才能在成本战之外建立真正的竞争力。
毕竟,无论选择哪条赛道,最终决定成败的从来不是成本高低,而是内容能否真正打动观众。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