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国庆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近年来,宕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跳出“培训即终点”的传统模式,以“产业定方向、需求设课程、评用相结合”的创新思路,构建“产培评”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既破解了“企业缺人、群众缺技”的供需矛盾,更让技能培训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人才动能。
“过去培训有时‘隔靴搔痒’,现在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学的都是能用的本事。”这是宕昌县参训群众的普遍感受。变化的背后,是一套精准对接的机制设计。
宕昌县首先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出台《宕昌县职业技能培训“产培评”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锚定三大核心产业方向——立足“药材之乡”优势聚焦中药材种植加工,依托官鹅沟景区发力“羌源味到”农文旅品牌,围绕劳务输出做强“哈达铺建筑人”劳务品牌,确保培训不偏离县域发展主线。
更关键的是建立“需求摸排-定制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全链条闭环:跨部门、跨乡镇联动摸排企业用工缺口与劳动者意愿,像“订单”一样定制培训课程;培训后同步开展规范化技能评价,让“学到手的技能”有认证、有分量;最终对接岗位资源,实现“培训完就能上岗”。这种“靶向式”服务,让培训与产业发展真正同频共振。
“产培评”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深度绑定。宕昌县围绕特色产业打造标杆项目,让技能培训在田间地头、景区门店“开花结果”。
在官鹅沟景区周边,“羌源味到”特色菜品制作培训班成了“香饽饽”。117名学员不仅学做当地特色菜,更掌握餐厅服务、民宿运营等配套技能,培训结束后,89.74%的学员(105人)直接在景区农家乐、酒店就业,昔日的农民变身“旅游从业者”,端稳了“生态旅游饭”。
在哈达铺镇,“校企合作”模式破解了中药材产业的“人才瓶颈”。12家中药材合作社的130余名从业者,跟着院校专家学种植技术、练加工工艺,培训后合作社中药材亩均产量提升15%,产品品质更符合市场标准,直接带动产值增长。
此外,联合妇联、团委举办的2025年“产培评”融合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吸引70余家本土企业、百余名创业者参与,从商业模式设计到政策申报指导,全方位赋能,已催生5家农特产品电商企业落地,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培训有没有用,要看群众口袋鼓不鼓。”宕昌县始终将“就业增收”作为检验“产培评”成效的核心标准,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群众认可。
数据见证改变。除了“羌源味到”培训班89.74%的高就业率,全县“产培评”相关培训满意度持续超95%,累计带动3000余名群众掌握实用技能,其中近2000人实现稳定就业或自主创业。
木耳乡拉寺村村民小赵的故事,更是“产培评”赋能的生动缩影。2025年参加农艺工培训后,他系统掌握了党参、黄芪育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自家种植规模从5亩扩至15亩,预计年产党参3.5吨、黄芪2.3吨,年收入从务工时的6万元跃升至15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周边12户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200余亩的“连片种植区”,让“一人学技”变成“众人增收”,其案例经多家媒体报道后,成为宕昌乡村振兴的“鲜活名片”。
今年,宕昌县以“产培评”一体化模式,走出了一条“人才赋能产业、产业带动振兴”的县域发展新路。随着这一模式的持续深化,必将为宕昌乡村振兴锻造更坚实的人才“强引擎”,让更多群众凭借技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县域经济在人才支撑下焕发更强活力。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