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扛起政治担当 守护生态底色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6 18:17:30

  中共静宁县委书记 王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近年来,静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尽锐出战、协同发力,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交出了一份兼具“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的亮眼答卷,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5°苹果谷、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一、牢记“国之大者”,托稳生态底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位推动抓。将“生态立县”作为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改革活县、生态立县、民生惠县、依法治县“六县共治”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议以及各类部署、推进和调度会议,专题研究生态环保工作,确保规划科学、领导有力。靠实责任抓。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和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确保中央和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全民参与抓。认真推行生态环保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设施“四包”责任制,采用整乡整流域推进、整山整沟道治理的模式,持续发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经过精准施策与持续攻坚,全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至32.9%,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增强。

二、凝聚“绿色共识”,擦亮发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打好思维“提升战”。我们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紧贴县情实际和特色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构建绿色环保、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升级战”。把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当做大产业来抓,推进绿色建材、生态环保等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快纸制品包装、地毯加工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大力培育中医中药、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万元GDP能耗降低3%。依托苹果主导产业优势,发展苗木繁育、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建成各类果品认证基地60万亩,预计2025年果品总产量125万吨,产值78亿元,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打好修复“持久战”。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抓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和“五绿工程”建设,“十四五”以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87.6平方公里,绿化造林17.5万亩,水土保持率达到88.6%。

三、坚持“标本兼治”,提升环境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化项目支撑。我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理,协同推进降碳、扩绿、增长,针对葫芦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等现实问题,扎实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十四五”以来,共争取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项目108项,总投资32.1亿元,特别是总投资19.9亿元的葫芦河流域综合治理及苹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EOD)项目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纳入国家库的生态环保项目;投资1.12亿元的葫芦河、渝河连接带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竞争性评选,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仁大河、甘沟河、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完成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成功案例;全县唯一PPP类项目静宁县方圆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污水治理难题。从严整改销号。主动对标中央和省市要求,坚决整改中央和省市各类反馈问题,严格按照“一个问题、一个整改方案、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整改台账,落实清单管理,限期销号,跟踪问效。加大治理管控。紧盯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注重源头整治、系统整治、长效整治,持续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域垃圾闭环处理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5%,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达到Ⅲ类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四、聚焦“共建共享”,夯实民生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科学规划优布局。我们坚持增绿促绿、防污治污两手齐抓,立足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全省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定位,谋划提出“十五五”期间打造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全省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六盘山西麓商贸物流枢纽区、全国优质苹果产业集群、全国优质肉牛生产加工集群、全省现代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一县两区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定位,为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提供依据支撑。抓点扩面靓颜值。充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编制163个发展类村庄规划,精心抓建19个省级、53个市级和90个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以县城及城乡接合部为主轴心,以国道312线、省道S222线、静秦公路等三条通道为干线,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创建省级“清洁村庄”333个,改厕6.3万个,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三产融合助发展。大力推广“山顶退耕还林、山腰旱作农业、山底果园覆盖、沟道刺槐密闭”高效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发薯菜、蜂蜜、食用菌、小杂粮等优势产业,每年发展旱作农业85万亩以上,按照“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思路协调推进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全县一元主导、多元增收的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